回顾两年的简书历程

四十岁,误打误撞来到简书,两年走走停停的书写,没有让我的人生开挂,但因各种因缘巧合,加上自己后期的学习,改变了我的心智模式。
昨天看到简书平台发来的信息,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对两年的书写进行一次梳理。从个人的直观感受来说,我是不想写的。两年时间,既没有写出惊人的数字,也没有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有什么可回顾好总结的?
可是又一想,来简书确实遇到许多未曾谋面的良师益友,他们一直熏陶我感染我,同时也鼓励我带动我。

苏格拉底说:“未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活的。”我的前半生已经浮皮潦草地走过,难道后半生还要糊里糊涂地摇摆吗?不行,我要抓住最后一根自我救赎的稻草,在这里,借文字坦诚相待。
初来简书的惊喜
因看到良生大姐的一篇文字,点燃我储存已久的心结。带着三分激动,七分新奇,按着提示,急不可待而又笨手笨脚地下载了简书。“简书”两字,简约大气,有一见钟情的喜欢。
初来乍到,我不知道怎么插图片,如何添加蓝色字体的链接,更不知道怎么置顶,如何投稿,什么钻钻贝贝的置换,更是一头雾水。
两年前我还面临这样的现状,班上有60个参差不齐的学生,家里有一岁多嗷嗷待哺的孩子,一个读初三的女儿,另一个读初二的侄儿,十天一次假,他们的生活要管,心理要兼顾。要在一地鸡毛中找到一块清净之地,这是时间之难;肚中墨水无几,阅读输入严重不足,个人思维捉襟见肘,这是认识之难;我的生活圈子没有一个可以交流写作,进来也是孤军奋战,这是人设之难。
我只能将有限的时间交给零碎的文字,因为我基础差,脑子笨,不凑热闹可以隐藏百分之六十的傻。
不过,初入简书的惊喜和冲动削弱了当时的困局。又因加入齐帆齐写作培训班,认识了很多早起的人。我也尽量尝试早起,人家是早起更文,我无力做到日更,最多能保持一个星期凑出一篇别别扭扭的豆腐块。
最初的《与病和解》,《迈开自己的舞步》,还有《清香的豆腐,可爱的人》都是靠早起拼凑的文字,也是用心构思的文字。当时写得慢,但是写作的态度是认真的。
另有一篇《闻着励志鸡汤的余香,我们能做点什么》,是在学校演讲活动之后写的,我将文章挂在朋友圈,有好几位老师还转发了,那时,我沉醉在最初的激动和喜悦中。但是,这样的时间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训练营的结束,见证了很多优秀的写手,自己三脚猫都不足的功夫,接着陷入认清自我的悲观期。
停滞徘徊期
冲动期的热情耗尽,写作没有进入预期的轨道,加之个人精力有限,之后的写作走走停停,不仅是不写文,就连上简书看文的时间都省了,有时长达两个月不上简书。在不写的时间我像个失魂落魄的幽灵,经常接受内心的拷问,如同自己生了一个孩子,起初怀着满腔热情,可是后来在身心俱疲的时候抛之脑后。
离开写作,我没有迎来轻松,而是忍受着深深的自责。带着一份不甘和不忍,去年2月15日,我开始了有规律的早起,首次坚持日更75天,直到5月,以开学为由,退出日更群。

默默坚守期
2020年后面的8个月,又进入走走停停的拉锯战,直到今年元旦,在对自己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再次加入李砍柴日更群,维持了三个月的时间,4月份,又退出日更群。
第二次进群写作的感觉跟原来不同,凑足日更不太难,也不会刻意拼凑千字文,写作更随意了,尤其是四月份自说自话的书写,那些不公开的文字,写得轻松自在,每天规定半小时写作,跟自己独白,也像是跟自己赛跑。
可是,不管我怎么跑,看到从容小主这样的大主,会让我瞬间自愧形惭,即便是这样,还要写吗?回答是肯定的。盲目攀比是退缩的最佳借口,人群中的绝大多数都要面临技不如人的尴尬,命不如人的现实,可是,我们都要活下去。
这个月已经走过18天,没有日更群的打卡和罚款约束,也没有发文的交流和互动,我依然写着,说明这个月的自我检测是有效的。剩下的时间也要写下去。
路遇良缘
在简书两年,没有赚到半分钱,但遇到很多值得永远铭记的缘分。也许,遇到就是最大的收获。
曾经在周老师写作群呆过一阵,大家不计报酬,互相点评,尤其是亲爱的燕,写作路上,给了我很多中肯而又热烈的点评,对她的付出和感激,全都记录在《路遇良师“莺歌yan舞”》这篇文字里,这篇文章是我写长文的一次突破,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在好友向阳花的帮助下,得到周卫英老师的一幅墨色心经,其中欣喜,无以言表。
如今群内成员各奔东西,彼此交流不多,可是她们的印象依然落在我心底。燕逐渐冷静,回归家庭;飔叶在职场与家庭间匆忙切换;花花走在打坐修行的路上;潇潇报了李砍柴的写作课,进入一个新全的挑战高地;宁静致远成功的治愈了自我,现在的写作更加笃定真实;良生大姐虽然年满六十,还是以一颗火热滚烫的心生活着,她的每一篇文字都是真心真情的自然流露,对儿孙,她是那般仁慈,对儿媳,她是那般宽容,对朋友,她是那般真挚,她活成一个奶奶最美的姿态。
除此之外,还有可亲可敬的梅拾璎老师,这位活得澄澈明朗的育儿高手,我从简书追到公众号,之后又追看她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为了写好一篇文,为了更好的领悟梅老师的育儿理念,我第二次细读她的佳作,并且做到又批又注,之后写下《亲爱的梅老师,我差你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深知自己水平有限,但有些感激一定要表达,文字就是最好的语言。
跟随梅老师,缓解了很多育儿路上的焦虑,并且慢慢学会将育儿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勇气和智慧。
还有魏智渊老师,这位从乡村杀到城市,从小学迈向高中,从体质内走向体制外的教育行家。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QQ空间看到他的文字,同时看到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网名——铁皮鼓,当时我就对他们开办的网师研修心慕已久,从QQ追到新浪,之后断开多年,竟然在简书又遇到他的文字。虽然,他几乎不跟别人互动,但有什么关系呢,这种穿越十年的网络缘分,算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惊喜。
前段时间,知道他离开苦心经营的南明教育。但是他对教育的情怀不减半分,最近在老魏咖啡馆听课,从心理学和哲学出发,重新诠释教育,重新解读人心人性,虽然由于个人阅读量的局限,对有些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对教育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这算是中年危机中的一线生机。
还有,写作路上的引路人寻虎老师,我们交集不多,但他对意向和审美的诠释精辟犀利,他是简书纯文学的代言人。如果说简书是一片森林的话,有人已经在这里掀开各种营销的热潮,甚至砍掉树木,改种韭菜,可是寻虎老师依然像个孤独的守林人,不管外界如何喧闹,他一直栽着自己的树,守着自己的精神图腾,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还有像李砍柴这样的自媒体大咖,一边在赚钱的路上拼杀,一边呼吁大家坚持日更,如果不是他的日更群,可能我早已停下。在文字路上,需要他这种一如既往的勇士,一路向前,斩妖除魔,在文字这块自我修炼的道场,只要他们还在,就让我们这些虾兵蟹将看到光,看到一种可能。
对自己来说,放下那些附加的期待,在这里自由的写着,珍惜这些不期而遇的缘分,在现实与文字之间,找到一个呼吸的地方,开辟一条成长的通道,以一颗半生回来仍是少年的心成长着,以一颗念念不忘的心感受着,哪怕是没有回响又如何?
在简书,在文字路上,因为遇到、学习、坚守,让自己逐渐变得平和而又坚韧,远离那些毫无作用的抱怨和娇嗔,这就是人生路上最温情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