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沉迷某件事物
有时候我们会说我喜欢这件衣服,因为它是当季最新的,而且穿起来很好看,我喜欢这个人,因为他对我很好,还经常关心我的健康
我们有理性的原因,也有感性的理由,但有时呢似乎又没有什么理由,就喜欢就是喜欢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基勒就提出了一个双利层理论
他说人在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思考模式在同时进行。一种偏向于感觉,过去的经验,靠直觉和情绪做判断,那个就叫系统一
另一个思考模式呢慢条斯理,靠分析比较计算细节,这个思路叫系统二,当我们做判断的时候,这两个系统会同时运作我们的大脑,把两个系统的意见整合就变成了我们选择的根据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吹着风,缩着脖子跟朋友走在街上,一边想着晚上要吃什么,在你的附近有两间餐
一间是就在你旁边的意大利面,另一间呢是火锅店,但是比在比较远的地方,到底该选哪一家好呢?
这个时候你开始考虑。比较餐厅的价位,离你的距离,当时的交通状况,这些都属于系统二的考量
同时呢系统也会开始运作,你想象跟朋友坐在意大利餐厅里面吃着那盘面的感觉,然后再想象围着一锅冒着白烟,热乎乎的酸菜火锅的感觉
这时候你和身边的朋友互看一眼,同时决定,诶,这种天气该吃火锅吧,这时候打开手机,哎呀,附近叫不到车,又一阵寒之入骨的冷风突然吹过来,你冷的跟朋友脖子都缩到大衣里去了,这时候又互相看一眼,两人就快步走进了旁边的意大利餐厅
那么请问这是理性还是感觉在做决定呢?两者都有,我们时常做决定就是这样,不只是我们的大脑,整个身体都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决定
肚子饿的时候你会想吃东西,并不是因为系统二通过层层分析才告诉你该吃饭喽,碰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也不只是理智的大脑才能做正确的判断
其实啊全靠理智,说不定比你想象还要麻烦,医学界就有这么一个很有名的案例,有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因为车祸损伤了一个大脑的部位,眼窝前额皮质
这个部位是我们的大脑整合系统意见的地方。痊愈之后,这个病人平常的生活看起来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是他发现自己变得很难做决定
他无法整合直觉的感受,只能凭理智的分析来做决定,但这样使每个决定变得超级复杂,有太多细节需要考虑他的大脑被这些细节给塞满了,使他犹豫不决无法行动,往往一整天只能躺在沙发上可怜吧
心理学家发现感觉这东西是方便大脑运作的缩写,把我们过去的经验,联想各种复杂信息全都连接起来,给我们一个说不上来的喜欢或不喜欢,其实那就是帮助我们在做决定
英文有句话啊,follow your heart。跟着感觉走,或者说我们不应该刻意否定自己的直觉,但同时我们也要非常的自觉,因为这个感觉也是很容易受到影响的。往往这种影响,嘿嘿,我们自己也未必自觉
象是旁边的人突然打个哈欠的时候,你是否也会跟着打哈欠呢?是因为真的你也累了,脑部缺氧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呢?或是因为别人打了个哈欠也提醒你,暗示你要打个哈欠呢
暗示提醒在我们日常生活经常出现。象是四处的广告板,电视墙,海报,宣传单到处都是,多到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但真的能不被他们影响吗?
比如说当我们很喜欢一件衣服的时候,真是因为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比较好看,而是因为我们最近在杂志网络其他人身上已经不知不觉看到了好几次呢
心理学发现当我们接触一个新品牌,一个新朋友,一首新歌接触越多次,你就可能越喜欢上他,这个叫重复破荒效应,新潮流往往也是这么开始的
坦白说,如果我们购买衣服都是看美学和功能的话,应该也不会有所谓的市场产业了,那为什么我们会忽然痴迷一件事?那东西真的是好吗?还是我其实也不知不觉接受了某某种影响呢?
今天这段分享的重点就是提醒你要自觉,你可以多注意自己的购买行为,跟身边的资讯有什么关联,你可以多问一下自己,我这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不是要你否定心里的感觉,只是除了接受这个感觉之外,也对自己的感觉来源多一点好奇跟自觉
有个更进阶的练习,写日记的时候,你可以记录每次做决定的思考过程以及心中的感觉,尤其做复杂困难的决定时事后也把决定的结果记录下来
建议你直接用一个写笔记的程序记录在电脑里,这样打一些关键字就可以快速搜索,说不定还能避免你重复做不正确的判断
听取心里的声音,用直觉帮助自己判断,但同时别忘了用头来思考,让你的直觉多一点自觉
下次当别人问你为什么喜欢你就耸耸肩。说我就是喜欢,不需要多做解释,但其实你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