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为什么人人都拿黛玉当挡箭牌?
都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心里又何尝不是有一千部《红楼梦》呢?
在还不懂名著是什么的年纪,《红楼梦》是我找来填补孩童寂寞的故事,囫囵吞枣般把能看懂的内容挑挑拣拣看了,加上电影的加持,知道它讲的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孩,兜兜转转却心愿落空,最后凄惨离世的故事。
在明白它的文学地位之时,也曾下决心去好好了解它,抱着“书非借不能读也”心态,向别人借了此书。
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能把它认认真真读完。不是不想,而是原著语言晦涩难懂,不但生僻字多,人物更多,且人物间关系复杂,读着读着就失去了兴趣。
当看到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四十年细读《红楼梦》之功所著的《人间红楼》时,又挑起了我对《红楼梦》的探究热情。
此书以现代立场、女性视角,带着我们进入曹雪芹的精神世界,去感受隐藏在文字肌理中的心跳,在酣畅淋漓中,体悟他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潘向黎是小说家,文学博上。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专题随笔集《茶可道》《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间十二讲》等共三十多种。荣获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百花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通过《人间红楼》,作者用他独具的慧眼,告诉我们,《红楼梦》的精妙不在天上、云端,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烟火人间。
说起红楼,怎么都绕不开林黛玉。自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后,大家逐渐认识了那个天下第一身体差,成天哭哭啼啼,说话刻薄,不好相处,敏感多心,容易生气还难哄好的娇弱姑娘。
可能很多人讨厌这样的她,但我却对她充满同情:一个6-7岁的小女孩,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她失去了母亲,离开父亲,远离家乡,来到重规矩的陌生大家族,心中的惶恐不安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宝钗来了是做客,她也是客,但别人有归期,有归处,她没有。在出嫁前,她只能以客居的身份待在这里,哪怕有委屈都没法也没处去诉说。
如此寄人篱下,地位和处境似乎堪忧的一个女孩,府中却人人都拿她当挡箭牌:
先是在宝钗扑蝶的名场面中,听到了丫鬟的隐秘,为脱身,她祸水东引,假意嚷嚷着是来找黛玉的,让丫鬟误以为黛玉听去了那些话,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如此有心计的宝钗怎能不让人讨厌?)
因鸳鸯拒绝做贾赦的妾,平儿在她大骂嫂子时帮了腔,凤姐在邢夫人来找自己时为避免大家尴尬,把平儿支了出去。在说起平儿时,也谎称她被林姑娘请去了。
就连宝玉,因在园子里遇到藕官为祭奠死去的菂官烧纸钱,被管事的婆子要拉着去处罚时,他谎称那是林姑娘让烧的写坏了字的纸。而婆子最后也打算以藕官被林姑娘叫去了,来应对上头问询。
怎么上到当家人,下到仆人,与她要好的,还是没关系的都喜欢拿黛玉当挡箭牌呢?难道她是躺枪体质?原因还真在她身上。
首先,她身份尊贵:父亲是书香世家、探花出身的官员,母亲是荣国府贾母最爱的小女儿。她本身也才貌双全。
其次,贾母疼爱。最爱的女儿没了,哪怕处于补偿心理,她对黛玉也是万般怜爱的,更何况这个娇娇弱弱,有着真性情的姑娘还是她喜欢的类型呢。
第三,贾政和贾元春对林黛玉才华欣赏。大观园各景点黛玉起的名一个字都没改全用了。
第四,黛玉很有可能是未来的宝二奶奶,这是贾府除王夫人和薛姨妈之外的主流判断。
或许,大家都被《葬花词》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误导了。
经常被选来作挡箭牌并不是大家都欺负她,恰恰相反,黛玉本身身份尊贵,有贾母做靠山,身体和脾气都娇弱,一旦惹她生气可能引起她生病、凤姐训斥、贾母问责等严重后果。
加上她生性清高,目无下尘,不问闲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周围的人不怎么打交道,因此拿她编谎不容易被戳穿,被糊弄的人也没机会或者没胆量去向林姑娘求证。
而且,她当了那么多次也不影响她在潇湘馆的诗意生活。如此,她在贾府的地位已经不言而喻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