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耐心、觉醒一—读《教师的使命》有感
《教师的使命》一书作者从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教师面临的真实情境出发,指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从一些小事开始,你会发现一切皆可改变,也会看到教育的未来之光。
读了此书后我们应如何改变呢?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以下三个蜕变:
一、自觉
作者在“手中有书,远方有导师”这一节指出作为一个教师,其实也是需要一个师父的,教师这个职业成长,是需要师父的启迪的。
作者把它归纳成三句话:身边有师父,远方有导师,心中有偶缘。
回想自己的阅读之路,很幸运身边有榜样。因为碰上了一位爱阅读的校长,还有一群伙伴陪同,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还记得2021年12月第一次读这本书,并参与了佟生老师的领读活动。活动中我分享“尘埃中的教育学”时,在分享中提到我的阅读之路开始于我校校长组建的《漫读轩》阅读小组……我的分享结束后点评嘉宾这样评价,他说:“你很幸运,遇到一位爱读书的校长,少走了很多弯路”。确实没有参加这个阅读小组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教育类书籍,更没关注过那么多教育人。因为有人引路,有了阅读才知道了教育行走,知道了那么多行走人。那次我有勇气报名,也是因为在群里李晓霞老师等一些南方人谈起了雪,作为一名北方冰城人,雪我熟悉啊,于是跟着聊几句。晓霞老师话风一转说张老师你来分享呗,我开玩笑说好啊。晓霞老师是行动力特别强的人,她马上加我微信。对于晓霞老师的邀请我虽然慌恐,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也许是被信任的感动吧!回想起那次分享,我不禁思考,当我们给学生尤其中下学生信任时,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鼓励。就这样我和晓霞老师成了微信好友,又因为张文质老师的另一本书《教学的情调》的另一次分享我和领读人刘霞辉老师也成了微信好友,还有一起参加线上“第七届教育行走”与年轻的充满学习热情的吉慧芳老师,出版《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的普利辉老师,我们都成了微信好友,甚至本书的作者我们都是微信好友。还记得张老师加我微信通过后,打招呼语竟是“居然还没加微” 我回复“没好意思打扰,默默关注了 ”。“不加微怎么关注”?当我说通过其他老师的朋友圈关注时,他幽默的说“了解不到其他的”。确实通过关注我了解到张老师不仅关注家庭教育,他还关心国际大事,他还爱看足球,还爱写诗。能和这些人成为微信好友,并不值得炫耀,如果说值得炫耀也是这些人会成为你的远方导师,心中偶像。
当你每天徜徉在这样的微信圈,你就找到了精神食粮的方向。这个寻找相同尺码教育人的过程就是自觉,自己去发现的过程。
二、耐心
教师这个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上我们要充满激情,要用情感点燃冰冷的知识,这样知识才能具有吸引力。而教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每天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任务也会烦躁。但是就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它是需要热情的,如果没有热情,就意味着没有教育成效,课堂也就丧失了吸引力,课堂中很难形成师生间美妙的、常态化的互动。这种状态下是产生不了美好教育的。要想成就美好教育,教师对自己的成长要有耐心,对学生的成长更要有耐心。作者在“保持一颗:伟大的童心中;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这两个章节中强调,小学教育中,比知识更重要的肯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包括身体成长的生命成长。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一定是高于具体知识的教育的。也许有人要问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高于具体知识的教育是不是本末倒置了?这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让我们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师教生听,教师一言堂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探究、去争论、去表达、去质疑等。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耐心去等待学生的开花结果。教师要想实现这种课堂也要不断更新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新课堂发生连接,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三、觉醒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有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觉醒的过程。在自觉我们谈到找到一群相同尺码的人了,你要耐心观察学习并思考这些人在做什么?并尝试去从能改变的地方改变。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从你与学生的交往,从自身知识结构去改变。这个改变可以跟着身边的优秀教师去学习,就是作者说的身边有师父。随机指导,对症下药,效果立竿见影。像我校近几年在教学上的青蓝工程师带徒,多人多轮同课异构,这都是促进自己学习的方式。
还可以跟着远方导师,一个具体的人一本书。导师不单单是教你技术,更多是精神的引领,包括某些智慧的启迪。导师,其实是需要你自己发现的,你不会很容易就找到一个导师,他一定要跟你的精神特契合。只要我们坚持不断的阅读学习,总会找到身边的师傅,远方的导师,心中的偶像!
从阅读《教师的使命》出发,让阅读滋润和陶冶我们做一个保持一颗伟大的童心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