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思蠡园
感思蠡园
范国强
正值深秋傍晚光景,血红的一轮夕阳下面,静卧着秀美端庄的蠡园。
我这是第二次来蠡园了。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那次我对蠡园便有了良好印象,蠡园不仅园林景致可与其他江南名园相媲美,还给后人留下了范蠡和西施的一段美丽浪漫传说。这次重游蠡园,我的感觉仿佛是再次来瞻仰老祖宗的旧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自然感到十分亲切。
较之二十年前,蠡园像一位走出深山的闺秀出落得更加美了。园中假山耸翠,飞阁流丹,长廊枕水,杨柳婆娑。到处花团锦簇,绿草茵茵,暗香扑鼻,鸟声啁啾。走在蠡园的小径,恍惚来到了人间仙境。那遍插满园秀干终成栋的一棵棵樟树柏树使得整座园林在满目阴柔中凭添了几分阳刚之气。蠡园的好处还在于水景,此时无风,湖上水波不兴,墨绿色的蠡湖湖面上罩着一层薄薄的晚雾,恍若披上了一层面纱,隐隐地还不时听见远处湖上传来的机帆船的声音。
和我并行漫步蠡园的同仁中有一位陈君,说来也巧,蠡园在上个世纪的一九二七年初建成时,有一位名叫陈梅芳的人可能是慕范蠡西施之名也在此筑一渔庄,与蠡园比邻而居,使得蠡园不致冷落。这座渔庄现在已找不到了,但蠡园却经历代修葺更加精致。陈君出语诙谐:我们陈家和你范家有缘,八十年前是邻居,今天我们是同行,我和你能来此一游,岂非天意?他和我边走边聊,我们的话题几乎都离不开范蠡,我们都深为范蠡在那个时代超人的识见和卓越的才干所折服。范蠡是一位战略思想家,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他鼎力相助灭亡了吴国复兴了越国。尤其是他后来下海,堪称我国历史上下海最早、职务最高、成就最大的官员。尽管他下海的主要原因乃是避祸,但他将佐政的才干运用到经商上却是那样的游刃有余,无论是在齐治产还是至陶经商。在齐治产,他是“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以至于“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至陶经商,则是“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巨万为万万即为亿。“陶朱公”的大名即由此而来。
当然我们主要谈论的还是涉及蠡园的那段范蠡和西施的传颂千古的忠贞爱情。
蠡园是爱情的蠡园,这里留下了范蠡和西施爱情的足迹。传说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不恋富贵荣华,悄悄地带着西施来此隐居,泛舟于五里湖上。湖因人而得名,从此五里湖便改名为蠡湖;园因湖而得名,也便有了后来的蠡园。这段传说颇带浪漫色彩。乍看起来,范蠡功成名就且有美人为伴,人生之乐莫过于此矣。但细细想来,他们的爱情里面仍难免带有几分难言的苦涩。
传说中这样说,范蠡和西施是在选美时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的。选美贿敌是当时的越国急于报仇而不得已采取的国策之一。从这一举动也可看出那时的人们并不都是“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美人总是摆在江山之后,为了江山可以随时将美人作出牺牲。美丽的西施就这样成了可悲的牺牲品。中国历史上总是说女人是祸水,似乎亡国的责任大半都应归罪于女人,这说法很有点不公平。在应当捐躯赴国难的时候,越国的那么多须眉男子都跑哪里去了?却把这么神圣的报仇责任交给一介弱女子西施来承担,作为越国大夫的范蠡谅来心情绝不会轻松;况且,范蠡是将自己相识不久的心上人拱手送给敌人去糟蹋。男人的本事和气节本来应该是在战场上和敌人真刀真枪对着干,用铁和血来保卫家园和心爱的女人。一个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的男人还能叫什么真正的男人?可以想见范蠡彼时的心情该是何等的痛苦。这种做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显得窝囊和不可理喻。但恰恰在这方面感到悲哀的是,尽管这最终的决策肯定是勾践作出,但极有可能还是范蠡自己主动提出的。这种现象奇怪么?一点也不奇怪。范蠡这样做,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态。身为越国的首席大夫,他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悠悠万事,复国为大。这一点在后来的《越王勾践世家》一文中已有明确记载,范蠡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这里所言的“此事”,当然是指的报仇之事。范蠡是位忠臣,在当时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他之所以不死,乃是为了报仇,行美人计是整个报仇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想,一个为了国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怎么可能会因儿女私情而贻误国家大事呢?
但人性复杂的一面也正在于此。身为越国的大夫,范蠡为了国家可以牺牲生命,牺牲爱情;但作为西施的情人,范蠡却不能忘记西施,忘记爱情。从传说中我们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断定范蠡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真男子。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这样认为,古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可以将女人比喻为衣裳随时更换,自古吴越多美女,何况像范蠡这样位高权重的人,有多少美女不可得?但范蠡就是范蠡,他并没有因为西施事吴而抛弃西施,他并没有因为西施已老而厌恶西施。他最后毅然选择了携西施归隐,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他们的山盟海誓。在范蠡送西施入吴之初,他们之间该是何等的难分难舍;在他们后来相聚泛舟五里湖时,他们之间又该是何等的身心愉悦。人生本来就短暂,两个真心铭心刻骨相爱而又历经爱情一波三折的人,自然是会无比珍视爱情的来之不易的。爱情可以天长地久,这座蠡园就是见证。
而西施难道不是同样值得我们赞叹么?蠡园的中间有个荷塘,荷塘的中间有个小岛,岛上立有一座西施亭亭玉立的雕像,这是在寓西施事吴是“出入淤泥而不染”之意么?这位来自乡间的绝色美女,她既然能成为范蠡的红颜知己就决不仅仅只是单凭其美色,我们也应该相信她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一个仅如绣花枕头般和花瓶似的美女绝然不会长久取悦于像吴王夫差这样的大国之君。夫差尽管好色,但他也当是讲品位讲层次的。如果将女人分品位的话,西施堪称极品中的极品,倘不是才貌双全且忍辱负重,她不可能在吴专宠于夫差数十年而不衰。而一旦西施失宠,越国那深谋远虑的美人计岂不都将会归于泡影?历史并没有重新设计这样的走向,按今天的说法,西施是很好地完成了“卧底”的任务。我倒有点弄不懂的是,夫差在最后兵败自杀之际,为何没有带走西施?难道他至死也未明白身边的这位美人自始至终都是人在吴而心在越么?
范蠡当然是不知道后人会专门为他筑这座蠡园以纪念他和西施忠贞爱情的了。他如果知道,不知道是应当感到欣慰呢还是应当感到内疚?单就爱情来讲,他当初出于无奈送西施入吴虽有功于国却对不起西施,但他毕竟与西施有了个好的结局。在那么个时代,爱情能够这样历经艰难玉汝于成善始善终的不多。如陆游与唐琬的沈园,那是典型的以悲剧告终;而范蠡与西施的蠡园,显然多倾向于以喜剧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