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可以学的?
1.结果和结局都比较好
中国古代圣人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指自己做人做事很励志,可以当作别人奋斗的榜样;立功则是指自己亲身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促进了历史发展;立言是指留下了具有开创性地思想和文字。按照这个标准,中华文化五千年,只出现了两个半的圣人,孔子是一个,王阳明算一个,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
老实说,这半个已经很了不起了,真正称得上是人生赢家,比霸道总裁什么的不知强了多少倍,多少开国帝王、王侯将相,都不能够只能望其项背,都达不到这一标准呢!
在由满人统治的清王朝,曾国藩以在籍侍郞身份办团练,创立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力挽狂澜于既倒,封一等毅勇侯,是清朝继三藩后汉人所得到的最高爵位,本来还有机会称帝。后来办洋务,除捻军,裁湘军,最后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得以善终。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狡兔狗烹的故事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可这次良狗不但未烹,还得到了宠物狗之宠。
我们经常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可曾家自曾国藩之后,代代有人才,其后人专家学者不计其数,这与他的家教有莫大的关系,虽然没有什么家训、家规,一部《家书》传世,足矣。
我一直认为,结果最有说服力,结果不会说慌,要学就要跟有结果的人学,这样才会有价值。任何事情,做了就要有结果,甚至追求最好的结果。整天扯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只会是眼光手低,落不了地的东西,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2.资质平平而立不世之功
曾国藩真的和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智商很普通,遗传也一般,他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才中了个秀才,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却是当朝状元,可知这遗传差距有多大。
曾国藩小的时候从来没表现出任何才气和天赋,是个不折不扣的笨孩子,连续考了7次才在23岁时考上秀才,第二年机遇比较好中了举人,然后就进京参加会试,天天苦读,在28岁才成了同进士,后来终于进了翰林院。
在曾国藩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曾国藩小的时候特别笨,有一个贼到他家偷东西,趴在屋梁上,想等着小孩背完书、熄了灯就可以偷了,结果哪知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曾国藩实在太笨,一篇不多难的文章折腾了一夜也没背下来。可怜那贼在梁上等得睡去醒来,寒冬腊月里冻得要命,眼见天光大亮,这个贼忍无可忍,跳下屋梁,指着小曾国藩大骂一通“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随口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气得连东西都不偷了。
左宗棠曾是曾国藩的幕僚,经常笑话曾国藩说他“儒缓”,意思就是思想和行动都显得呆滞迟缓。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自己不聪明,经常反省。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认为,除了排行老六的三弟曾国华外,资质都不咋地,甚至比自己还笨。
这世上聪明的人太多,可真正愿意下笨功夫的人却少,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智商,就可以很优秀,但始终无法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一跳。所以说,越是聪明人,越要下笨功夫。如此一来,加上好的运气,大概离飞黄腾达不会太远吧。
3.自立自强,奋发向上不止
曾国藩先是师唐鉴,将他带上了程朱理学之路,再经过倭仁的点拨,儒家要求的修身这件事情,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曾国藩为了督促自己的进步,书呆子气特别强悍,甚至可以说有点“二”,他的做法是——“师友夹持”。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给诸弟的《家书》中表示,人生要想进步,思想境界要想前进,就要像锅里煮肉,必须猛火煮、慢火炖。他后来把每天写日记当成一种功课,写日记不是简单记录今天天气很好,而是剖析自己的心理,再把自己私人化的日记拿给老师批改。这有点像小学生写作文交老师?曾国藩不是写作文,他是真地坦诚地剖析自己心理,交给老师和朋友批阅。
这个办法很离谱,但也很有效,因为哪怕是为了虚荣心,曾国藩也要装着进步,慢慢地也就真进步了,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华为就强调“假积极一辈子就是真积极”。后来曾国藩日记不再直接找人批阅了,曾国藩死后才慢慢全公开。
曾国藩总结出“五箴”的经验。五箴包括“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前面四条是精神修养的要点,而最后一条可谓是要求:把精神修养变成一种习惯。
4.经历磨难后成功逆袭
曾国藩42岁那年,他母亲去世,按当时的规定回湖南守孝。曾国藩回家守孝期间,太平天国的运动使曾国藩的人生再一次发生转折,从书呆子一跃变成了实干家。
曾国藩是个汉人,而且是前国防部副部长,实际上是没权力打仗的,但是皇帝圣旨到,偏偏指名要求曾国藩负责。曾国藩只好自己花钱招募军队,曾国藩到长沙后,地方政府尽管很支持,但是也一切团队建设、开展工作、地方机构、筹备军饷等等,都要自己来弄。内耗非常严重,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曾国藩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太平天国前期石达开,后期李秀成,天才一般的豪杰,曾国藩跟他们玩,四次被逼得要自杀,三次留遗嘱,败得很惨。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以至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齿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还有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回顾了平生“四大堑”——四次人生掉深坑里差点爬不出来。
曾国藩刚开始办团练的时候,线性思维、唯我最革命、愤世嫉俗,经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靠着自己的国防部前副部长的职位硬压。结果是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但就是通过这些磨练,曾国藩中年以后,做人的风格上从方正刻板,变为圆通世故,大刚若柔,大智若愚,他和满清官场整体上少了冲突,慢慢也成就了他挽救大清王朝的功业,最后封侯。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而习惯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