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心理】内射者(内化型)

2024-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心象商学Vivian

仔细观察学龄前儿童都会发现,儿童在说话的语调及姿势上与其父母中的一位惊人的相似,一些认同,尤其是在年幼的孩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认同,似乎是对父母的亦步亦趋,即使在稍微年长的人中,如一位大学生开始喜欢一位特定的学长或者一位教徒追随敬重的教长,有时可以看到许多对认同对象的完全效仿,当尊重的客体消失了,自己则成为其偶像的再版。

一味完全效仿的崇拜者会模仿某人的言谈举止,甚至吃相睡姿。在其他情况下,认同不一定采用合并的方法,而是使个体能辨别细微,主观选择认同特征,如:认同者呈现出客体的某些征象,并抗拒其他征象。我们大多数人很清楚自己存在着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与孩提时代的某人相像。另一方面,我们阻抗这种认同。

一些作者认为,认同这一概念范围较广,如沙佛以试图去区分早期的合并与后期的吸收,他人品质之间的区别,对儿童的实验研究提示看护者的内部成像的形成与字体的内部成像的形成是同时发生的,而这些字体及其他客体的成像则是按等级进化的,影响着孩子的知觉,期望以及行为在当代的精神分析著作中内射。这一术语大多指多种化类型,内化包含着更多成熟的认同过程,因而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的人物的内化形象称为内射者。由于内化的过程是从不假思索的模仿,逐渐发展成对他人某些人格特征的主动效仿,因此内化的过程含有较少的内射性成,而更多的是深思熟虑的认同。

认同过程存在着家庭及文化的差别,认同的内容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最早的内化是适应不良的,那么他在以后的心理成长中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这些认同的本质是非语言的及自发的。

曾经接待了一个做心理咨询的女性,这个女性曾多次受到她配偶的虐待,这个女性也使妇女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伤透脑筋,她总是回到虐待者的身边。在一次聚会上,她的两岁的儿子做了一个像伤疤的饰物,骄傲的贴在腮帮上,并显示给他的母亲及客人看。他的内射过程很容易理解,但是他努力模仿母亲的这一内射内容,预示着他的将来会很糟糕。

事实上,我们对人们如何形成自我认同感,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认同过程的变迁:婴儿努力获取母亲的个性特点。而母亲试图调整自己去适应婴儿,最终婴儿将变化了的母亲逐渐内化,如此循环往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