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省-9.25(出差苏州)

2023-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芳剑草

白天听了几个讲座,了解了几点不曾知道的技术知识。

不是出于兴趣,应该是出于职业使然,既然从事了,就要把它做好的韧性与决心,内心有着一股持续的学习动力,经久不衰。

和前同事C聊了聊,他做销售的,说今年日子不好过,没有可以背书的单子进来,就等着一家潜在客户参股收购。这个时候出来听听市场上的声音,真实而又踏实。

和前同事D共进晚餐,几年没聊了。

但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聊的话题,她的话句句在理,可我总是找不到与她同频共振的点。

难道,她在职场中的较量,与人的斡旋,那种阅人无数的眼光积累,这些场景与情境,我已经不再熟悉,已不再适应,甚是听不懂了?

这种交流似乎不是思想共鸣与触碰,而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互补,与认知的拓展。这是很难得、且不可求的一种交流。相比之前的与人交流的思想触碰,这种交流的体验是让人回味的。

或许正如她说的,换个角度与立场,去看待问题,去思考,会有不同的心态和解决方案。

她做到了,几年的时间,她成熟了很多,成长的速度远超过了我。且在实操的情境历练中,她学会了自问,反思、复盘;学会了自怡自洽,与自己和解,同时又没有放弃成长。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回味刚才的交流:

1. 对比,会让自己觉得幸福。幸福总是不自知,而当看到一些境遇不如你的人,你才会意识到幸福的存在。父母安康,夫唱妇随,子女茁壮成长,还有什么不知足。

2. 长江后浪推前浪。思考自己的优劣势,与新人的优劣势,营造双赢的氛围,优势互补,需求共满足,试图找到双赢的方案。而非钻牛角尖,排斥、孤立,最后孤家寡人,解决不了问题,两败俱伤。

3. 抓住任务的主线,大胆行动,过程中的细节,在过程中调整、纠正。而非事无巨细地制定预想的方案,耗费心力,且实际情况远非如计划那样,还得实际调整,导致效率低下,甚至畏难,裹足不前。

4. 家庭和工作,无法平衡,只有取舍。

5. 始终不要放弃成长。

6. 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不要有长期的焦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