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晨光||关键在最后
任乙木的第61篇文字

谁都可以努力到80%,但是成功的人只有极少数,那是因为大多数人达到80%以后就松懈了。
一般理工科做的实验,误差在10%~15%之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有很多变量和不可控因素影响。
这是我最早接受实验指导时学到的知识之一,也是我带师弟们做实验首先要交代他们的一个“常识”。
因为,误差很难量化估计,如果在消除误差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会严重的拖长实验的进度,所以很难达到一个最大的性价比。
但是小杨师弟的一些做法改变了我的观点。
小杨师弟在进组之后,通过自己认真学习和实践,已经在实验方面独当一面。
我放心的把自己的实验交给他去做,他也总能得到一些满意的结果。
后来,他开始独自设计实验。我只是把一些关键因素给他做一些提醒,其他的他一个人负责。
有一次,小杨师弟在实验台前盘桓了很久,从早上到实验室,直到中午吃饭。他在那个实验台前,不知道转了多少圈,直转到我眼晕。
我好奇的问他怎么回事。他憨憨的告诉我,他在调节部件a和部件b之间的相对位置,一直调整不到位。
我看了一眼,便知道是什么情况了。我告诉他,其实这个相对位置并不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甚至都不会出现在后期的误差分析里。
没必要纠结这个,一个差不多的位置就好。
小杨师弟陷入了沉思。

我午饭后回到实验室,发现他依旧在实验台前摆弄着。一下午时间过去了,他也并没有弄好。
我想,这孩子真固执。非得在这个上面花这么多的时间,差不多就行了。
虽然这么想,我没有继续再和他交流这件事情。我想他在实验里碰壁多了,就会调整自己的思路了。
后来,小杨师弟通过这个实验发表了一篇期刊文章。
期刊倒不是业界的顶级期刊,但是从收录速度来说,小杨师弟的文章打破了实验室的记录。审稿人只提到了一些细微的意见,师弟答复之后,第3天编辑便录用了文章。
这件事在实验室内被传为美谈,导师也多次在组会上表扬了小杨师弟。
很难说,师弟当初在实验里摆弄a和b的相对位置,到底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这是一个不好量化的问题。对一般人而言,纠结这几微米的距离,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把大部分实验程序走完,在实验环节里遵循实验步骤,最后,再修饰一下实验数据,以上部分大体占到实验量的80%,做到这些,这个实验就会得到一个不坏的结果。
至于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已经习惯不去深挖,不去纠结了,因为那样做“性价比”太低。
可能因此,我们变成了一些“普通”的科研人员吧。
在一篇文章里见到这样一句话,”谁都可以努力到80%,但是成功的人只有极少数,那是因为大多数人达到80%以后就松懈了。”
如果一个实验是100分的话,做到80分其实不算坏。但终究我们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的实验,得到了一个普通的结果。
然而,如何坚持做完最后的那20分,才是成功的关键吧。
实验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小杨师弟的事提醒了我,我是不是也应该在剩下的20分里,做做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