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谈(044)|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

2024-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韦志学写作
萨特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在萨特生活过的痕迹中,他和波伏娃的感情相处模式可以给知道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恋情诠释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我迷人的海狸:

      昨天没给你写信,这封信你又何时能收到呢?不过你的来信我是读了又读,每次都仿佛刚刚拿到它、特别是读到你表达依恋之情的那个段落,当你谈及万一我遭到不测,你也不愿苟活于世时,我内心深感慰藉;我也不希望先你而去,将你一人撇下,这并非是我嫉妒你的灵魂自由自在地在世间游荡,而是你让我深信你的世界从此将荒诞不经。随后一切将被彻底清除,仿佛被切断的两节蠕虫,最后被踩死。不过别担心,这一切只是我的想入非非,如你所期待的那样,我住在一个美丽的阿尔萨斯小山村里,安全又自在。而且我更希望即使没有我,你也能很好地继续自己的生活。不管怎样,我失去了太多,本该有的生活戛然而止。实际上,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你我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这两天尤其体会深刻。我真的很爱你,我迷人的小海狸。当两个人共同生活了十年,为彼此着想,为彼此活着,从不厌倦争吵,这份情感远远超越了爱情。……

今天读到了萨特写给波伏娃的信,我节选了其中的一段。两人在一生中整整相伴了五十一年,这封信算是早期的吧——共同生活了十年,但还可以看出两人情感的缱绻。

最早知道萨特和波伏娃,应该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第一次读到波伏娃的《第二性》,对于哲学不是很理解。今天读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也没有完全理解,但已经意识到萨特有些说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让- 保罗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4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浸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一篇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作者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萨特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在自由选择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道德向度。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强调存在主义并非是一种悲观的或主张混乱的哲学,而是一种希望通过在悲观和混乱中找到出路,实现人的自由的哲学。他认为,存在主义通过人的自由和责任将社会每个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在自由选择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道德向度。这种思想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并认为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即人的存在是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萨特说,先是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论点。

由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不但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要承担责任。正因如此,所以它是一种人道主义,即把人当作人,不当作物,是恢复人的尊严。

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主义者。她的观点跟萨特是一样的,所以两人能够成为契合的人生伴侣,并有惊世骇俗的相处契约。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人的故事吧。

萨特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刚出生时又瘦又丑又衰弱。不多久,萨特患上了跟他的海军军官父亲一样的病——严重的肠炎,两人都性命垂危。

为了照顾两个病人,萨特的母亲长期劳累,导致身体衰弱,奶水也干了,不到九个月,萨特就被强行断奶。

没想到,断奶后,危在旦夕的萨特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而他父亲却在萨特15个月的时候撒手人寰。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母亲只能带着萨特住到娘家。

四岁时萨特由于疾病,导致右眼睛变成了“斜眼”。后来这只眼睛在童年时期就瞎了(到了1974年萨特的左眼实际上也已完全不能用了)。这个遭遇不仅仅让萨特在相貌上变丑,还在心灵上影响了他。更何况,他是一个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在外祖父母家里的孩子。

他的外祖父是位语言教师,在萨特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不俗的文学品位深深地影响了萨特。

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

1917年,萨特12岁,他的母亲改嫁了,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继父对萨特非常冷淡,萨特与继父的关系也格格不入。

由于残缺的家庭和极度缺乏爱,成年后的萨特在两性关系上习惯于辗转不同的女人,从不同的女人身上寻找爱与激情——这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那是一所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篮之称的学校。

1929年,24岁的萨特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那时,波伏娃是21岁。

最初,两人是出于智力的吸引开始接触,后来两人都发现对方和自己一样,拥有非常特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波伏娃19岁的时候就宣布:“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从1929年开始,他们先定了一个2年的恋爱协议。协议规定,他们各自保持独立,不同居,但不能欺骗对方。这2年里,二人见面的次数比较少。

1929年,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一年半。

1931年,他们又去了不同的地方教书,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

就在这期间,萨特与一个叫奥尔嘉的女学生坠入爱河,波伏娃得知后,与萨特发生了争吵。

萨特与波伏娃,他们对自由和独立都如此看重,他们都不想被传统的婚姻规则所束缚。于是又制定契约:云游四海,,多配偶制,一切透明。没有固定的同居地点,二人都保留了自己的住房;不发誓对彼此忠诚,可以自由地与其他情人交往;要保持交流,分离时保持通信,彼此之间无所隐瞒。

契约最初为期两年,两人都恪守了承诺。于是这份契约被无限期延长下去。

在萨特看来,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也就是说,最深的忠诚也可能包含着矛盾和妥协。

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萨特被德军俘虏。在战俘营期间,萨特撰写、组织了几个话剧。最终他以眼睛有疾病根本不可能打仗为理由,使德军军官相信他不是士兵,萨特逃出战俘营,加入了巴黎的抵抗运动。

二战结束之后,萨特很快成为法国知识界的出名人物。他于1938年出版了小说《恶心》并获得了好评。1943年他出版了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

战争期间由萨特所写的小说和戏剧也接连出版,他本人也成为了一本知名学术期刊的编辑。

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又译《密室》)公演。这部戏只有三个演员,同时自始至终同时在舞台上。大致情节是:三个人,一男两女,他们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中另一个人,而每一个又都妨碍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最后终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达到自己的愿望。这次演出大获成功。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

直到1945年,萨特的收入已经足够支持他的生活,不需要继续任教了,他选择把时间都花在写作上,辞去了教师职务。

两人又制定了新的爱情契约。或许,这样的两个人,坚持“做好自己”就行了,所以他们相恋的同时,也和别的异性交往。

这样的模式在他们的人生中一直不断重复,萨特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学识吸引了无数女孩的目光,但她们都没有长久待在萨特身边。萨特称波伏娃是自己的“本质之爱”,其他女子则是“偶然的爱”。

波伏娃与萨特都是名人,他们的爱情模式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接受采访时,波伏娃难免也被问到结婚生子的话题,她说:“(不生孩子)对我而言是理所当然的……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不生育,无疑是“做好自己”的重要的保证,当然,这个“做好自己”就是做好单纯的自我,而不会有做别人的爸爸或妈妈角色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萨特喜欢看电影、听爵士乐,他还经常在巴黎街头的咖啡店里写作,他一生保持着这个习惯。

两人就以这样的模式延续他们的爱情,后来萨特病重的时候,波伏娃就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1983年,波伏娃为去世三年的萨特写了墓志铭:“他的死使我们分开,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1986年,波伏娃也去世了,她与萨特相守51年,虽然不是夫妻,却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他们之间奇特恋爱的存在,其实也是体现了他们主张的人道主义——爱,是欣赏,不是占有,既然爱,那么尊重伴侣情感的体验,而不以爱为绳索,绑住伴侣追求或享受爱情的自由。或许,每个人生而为人,本质上都是要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别人负责——这个“别人”当然包括伴侣在内。所以萨特和波伏娃终身不婚。

有人把这样离经叛道的爱情视为伟大的爱情。但如果每一个人都遵循这样的自由和爱情,宇宙恐怕就乱了。

2

自由最重要

萨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1963年《现代》杂志发表了萨特的自传性小说《词语》,书里描述生活的时间到他12岁、母亲再婚前的童年生活为止。据说,萨特写作此书是为了还债。

1964年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领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拒绝,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萨特不仅拒绝了,还宣称:“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二十世纪90年代,木心在一间小屋里给陈丹青等人讲文学,讲到萨特时,木心说:

“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

要理解萨特的自由,就要理解“自在”和“自为”两个重要概念:自在或自在的存在;自为或自为的存在。“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

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所以,对于萨特而言,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自由的人互相承认的基础上:一对情侣的每一方会互相感受到既是自我,又是对方:每一方都不会放弃超越性,也不会伤害自身:两者将一起揭示世界的价值和目的。对这一方和那一方来说,爱情将通过奉献自身展示自己和丰富世界。

只有真实地面对人生,才有可能把人生看透彻。                   

                ——此篇正文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