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Geschichte~

甲午战争之败因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7人  默_4fe0

在战争中,对于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敢于亮剑的精神”还有人说“是严格的军令和毫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或者又是“良好的武器与后勤”还有“英明的将领”以上几点都没错,要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不能说这是全部的条件,至少也是最基本的。很不幸的是,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中日甲午战争,大清的军队连这最基本几点都未能完全做到,如此之军队,如此之大清,与新兴强国日本交战,胜负可想而知了。

日军中的观摩战争的欧洲人,曾经仔细检查过一具阵亡的清军士兵尸体,发现他的武器是居然是老式的前膛枪,应该是鸟铳之类的玩意儿,属于十六十七世纪的武器,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子弹盒里居然全都是金属子弹,前膛枪的子弹按理说应该是铅弹,也就是说这名士兵在战斗之中是无法进行作战的,不知这位不幸的人,在战斗打响时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在日军缴获的清军武器中,有美德法等国造的步枪,当然还有很多本国造的鸟铳,抬枪,甚至还有弓箭。一支军队装备的武器竟如此杂乱,再加上晚清那令人瞠目结舌的腐朽,哪怕想让士兵们用上比较可靠的武器,那都无法做到啊!

其实从战斗精神与战斗意志上来说,在很多场战斗中,一些清军的表现并不差,比如聂士成军队在成欢驿之战,鸭绿江边的牛山之战,牛庄之战,平壤之战就连清军打的最烂的山东威海卫之战中,摩天岭炮台的清军将士也依然打到了最后一兵一卒。但是在军队的组织和一些将领的指挥能力上 ,清军却完全落后于敌军,在平壤之战时,日军虽然攻破了清军的外围阵地,但付出的伤亡已近千人,如果城中的清军齐心协力,就算守不住平壤城,至少可以让日军付出近一倍的代价,也可以严重打击日军士气,为接下来的战争打下基础。而平壤守将叶志超竟然胆怯了,挂出白旗,率兵逃去,不幸的是,清军撤退时混乱嘈杂的声音引来了日军,在撤退之路上日军伏击了清军,清军那本来就混乱的队形经此一击更是溃不成军士兵们在枪炮声中,哭爹喊娘,寻子觅爷,1500人在混乱中阵亡,六百人束手就擒,无能而胆怯得叶志超狂奔五百里不下马,逃过了鸭绿江。日军围攻旅顺时,城内的清军数量依旧很多,但是却是由四个将领统领,出现了有将无帅的尴尬局面,当日军开始攻城时,清军虽然竭力抵抗但无统一指挥,四支军队各自为战,很快便溃败逃跑了,日军仅仅损失不到二百人便攻下了旅顺,随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清朝沿海军队的腐朽更是触目惊心,日军进攻威海卫时,驻防荣成县的“清军”居然只是一群拿着长矛的团勇,每当演练时团勇们随着鼓点舞动着长矛“如同演戏一般”当日军进犯时,这帮乌合之众自然逃之夭夭。南门外驻扎的正牌清军也强不到哪里去,仅仅一小会儿交火,这些人丢下五六具尸体就逃了,日军冲了上来俘虏了十二个跑的慢的,外加大批武器弹药。清军糟糕的武器配置与后勤,外加地方军队的承平日久,导致清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远远弱于日军,但尽管如此,守卫威海卫的清军将士仍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当时在山东的清军仍“诸营尚多”,如果果断增援,完全可以使防御薄弱的威海后路境况好转,然而清廷高层朝令夕改,举棋不定,大批清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在列强瓜分与人民此起彼伏的起义中有苟延残喘了十七年,最终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终于将这个畸形的,百病缠身的泥足巨人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又经过近四十年的艰苦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有腐朽的顽俗陋习都被消灭,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武器不如人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以此对比半个世纪前的甲午战争,可以得出结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是综合的。清王朝仅仅用洋枪,使用外国的方法练兵,就如同给一艘老久的破船上涂上一层华丽的色彩,不去改变它的本质,就这样让它去和大风巨浪搏斗,不是太荒谬了吗?

甲午战争之败因
甲午战争之败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