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战国英雄传之秦始皇的功与过(五)
上一篇讲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按照秦国的程序封禅了泰山。
祭祀八神
就在当年,秦始皇继续向东来到齐地,祭祀名山大川,祭拜“八神”。“八神”是齐国本土的神,分别是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各有各的祭祀点。这次祭祀是在遵循“祭不越望”传统下的一次主权宣示。“祭不越望”是说祭祀是能拜本土的神,而这次在齐地的祭祀八神分明是在向天下宣示,我嬴政既然能祭祀齐国的八神,说明上天已经认可了我对齐地的统治权了。
南登琅邪
祭祀完八神的嬴政,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了琅邪山,这次皇帝非常高兴,竟然住了三个月,还修了琅邪台,照旧立碑颂德。
面朝大海
秦始皇这次来到齐地,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作为在内陆长大的秦始皇一定会产生相当震撼的视听体验。这片海,对于秦始皇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这片海,也给了始皇帝一个长生不老梦。
神仙传说
战国年间,燕、齐两国都是临海国家。都有着各自且相同的神仙理论。有名有姓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宋毋忌,一个叫羡门子高,据说他俩就掌握着“仙道、形解和销化之术”,而且还有很多追随者跟着学习仙术。甚至连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这些君王们都相信,经常派人出海寻访蓬来、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可以想象秦始皇听到这些传说后会作何感想?内心一定有一颗长生不老梦的种子开始萌发。
徐巿出海
这里一边是皇帝开始做起了不死梦,另一边的方士们开始纷纷向皇帝上书,希望皇帝能投资一个求仙项目,到海上寻仙山,访仙人,求仙药。这个提议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徐巿领衔上演的出海寻访不死药的故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去了。
打捞周鼎
周朝灭亡后,象征合法统治权的九鼎下落不明,据说被沉入了泗水。秦始皇巡游到彭城后,斋戒祭祀,准备打捞九鼎,动用了数千人潜入水中寻找,终不得。
伐湘山树
秦始皇打捞九鼎失利后,转向西南渡过淮水,路过衡山、南郡,泛舟长江,到达湘山祠时,遇到大风挡道,无法渡江。皇帝问随行的博士官:“湘君是什么神?”博士答:“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在此地。”秦始皇大怒,动用了三千刑徒砍光了湘山上的树木。树木伐光后,露出了土壤的本色,漫山赭红。皇帝一点都不把楚国的神灵放到眼里,竟然敢肆意蹂躏,难怪楚人对后来的反秦事业如此热衷,以至于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
张良其人
《资治通鉴》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大事到这里算是交代完了,但是司马光突然宕开一笔,追叙了张良其人的家世。《资治通鉴》原文: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张良是韩国人,祖上五世都在韩国当丞相,等到秦始皇灭掉韩国后,张良散尽家财,要为韩国报仇。
张良行刺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帝东游至阳武县博浪沙时,张良招募的刺客,是一个大力士,用铁椎袭击秦始皇的车队,遗憾的是只击中了副车,秦始皇险象环生,受到惊吓。张良和刺客逃跑,搜捕了十天,没能抓到刺客,结果不了了之。
三十年空
《资治通鉴》中没有始皇帝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记载。《史记》中对这一年的记载是“三十年,无事”。
三十一年
始皇帝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资治通鉴》就一句话,原文:
“使黔首自实田”
这一句话,来历不明,含义不清。《史记》中没有记载这句话。而《史记》中记载的腊月改名为“嘉平”;皇帝微服私访,险遇盗贼;粮食涨价这三件事,《资治通鉴》反而一字未提。“使黔首自实田”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任何线索,史学界没有定论,这里我们也就搁置不论了。(未完待续)
下一年,秦始皇又会被方士们给忽悠一通,最终导致了所谓的“坑儒”事件, 我们下一讲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