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制造焦虑”引起的朋友分享

2022-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红桃先生

        一个视频:送餐超时后,客户打了好几个催单电话,外卖小哥一边开车、一边掐时间、一边接电话,不慎摔倒了。爬起来后,他大喊着将待送餐品砸地上:“我不活了!TMD!”发泄完,他用胳膊抹了一把眼睛,扶起车开走,留下一地狼藉。

        但视频也只拍到了外卖小哥的崩溃,有没有可能电话那头催单的人也很崩溃。有没有可能打工人被老板骂了一天,熬夜加班了一星期就想吃口热乎饭,可能一会儿还要开会,结果外卖等了半天还不来,然后这份外卖还被崩溃了的外卖员砸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倦怠了。百度贴吧“躺平吧”里,19万人在线摆烂;豆瓣小组“不上班俱乐部”,3万人告别职场;知乎话题“跪求摆烂哲学”,上万人点赞收藏。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像传染病一样蔓延。简单来说一个字:累。

        其实要我总结,就是情绪衰竭,那么情绪衰竭的源头在哪?

        很多人对待生活有一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错过一个”的心态。上班,一定要把工作全部做完,不被允许拖延摆烂。下班,一定要把日程安排得很满,不被允许无所事事。连看个电影,都要找一部有成长价值、收获满满的。生活节奏快得跟上了发条一样,我愿将之简称为:停不下来。

        为什么停不下来?

        因为之前一直没停过。这是人的压力来源,也是情绪衰竭的主要诱因。就像一个拧紧螺丝的机器,不停就要垮了,停下生活就停摆了,这些身心俱疲的人选择让自己垮掉。而那些明明有所兜底,完全可以停下来的人呢?

        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掌控一切的冲动。就像打拼多年、身体零件几乎散架、好不容易终于财务自由的人,完全可以养花遛狗钓鱼。可是看到有新项目,还是要先抢到手。这种逼死自己的劲头,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强迫性重复”。放纵自己不停做某件事,能保护我们从心理上远离无力感,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错觉。所以,即使处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里,人也会时刻处于战斗状态里,强迫自己继续忙下去,而这,就离情绪衰竭不远了。

        明明想努力拥有更多金钱和自由,但为了填补空虚感,总在做无意义的事”,心理学家朱迪斯·莱特称之为“软瘾”。顾名思义,就是软性上瘾,在“愉悦”中废掉。

        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一书中,揭穿了软瘾制造者的真面目:一群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毁掉另一群人的自律。想让人对发动态上瘾?开发“点赞”功能,没有人能发完就走,不在乎自己得到多少点赞;想让人对打游戏上瘾?不断开发新皮肤、新人物、组织公会……就算玩腻了,也能拽着你继续呆在这个坑里。设悬念、抛包袱、新功能、强诱导……软瘾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对大脑的诱惑。

        另一个原因,也是导致软瘾的根源:内心深处的贫瘠。

        这个原因更接近人性真相,因为在自体心理学看来:

        容易情绪衰竭的人,不太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深层优点,无法忍受挖掘深刻的费劲,会被表面肤浅的愉悦吸引,他们镜映功能很差。“镜映”,是指像镜子一样照映对方内心的能力。

        镜映功能良好的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在父母的脸上,也能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喜怒哀乐。在孩子尚未知道“快乐是什么”的时候,父母通过镜映手把手教会了他们。而没有得到充足镜映的孩子,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快乐,还是该悲伤,也不太能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绪。要么压抑,要么宣泄,要么逃避。这就给未来的情绪衰竭埋下了伏笔。

        长大以后,这些人很难感到自己被理解,也很难理解别人,无法获得与人互动的深层快乐,只能从表面肤浅的娱乐中寻求。所以,软瘾还有一个名字:奶头乐,成年人的奶嘴。

        不难看出,“停不下来”和“软瘾”是两个极端。一个让人很累,一个让人很嗨。那么,处于中间的“稍感疲惫”哪里去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都来不及认真体会稍微有点疲惫的感觉。不是职场内卷逼着人加班加点,就是躺平刷手机马上找到乐子。视频里的外卖小哥,如果不是重压刺激之下情绪崩溃,恐怕还会风里来雨里去,默默硬抗。但事实上,“稍感疲惫”是最佳信号,它提醒我们:精神开始超负荷运转,是时候停下来休息10分钟了。这时,不妨别逞强坚持,也别直扑手机。而是回到内心,就像嗅一朵花那样深吸一口气,然后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我在生气吗?烦躁吗?委屈吗?慢慢的,内心被忽略的部分会浮出水面。

        那么如果你什么都没感觉到怎么办,可以试试一个有些老套、但效果明显的训练方法:正念练习。早起,看看自己的指尖,闻闻它、嗅嗅它,想象一下除了指尖之外,它还能是什么;拿一颗葡萄干,观察它的形状,抚摸它的表皮,放在嘴里咀嚼10下,品味酸酸甜甜的味道,然后感受它如何从喉咙落到胃里;端详你的毛绒玩偶,想象它会对你说什么?它有怎样的感受?它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练习一段时间后,你会对情绪状态更加敏锐,情绪变化渐渐就长成一张高低起伏的折线图,在眼中一目了然。然后,针对性地自我充电。

        在心理学家崔庆龙看来,活力和倦怠是循环的。人会在某个时刻很有活力,下个时刻又比较低迷。当我们掌握了情绪变化的“周期图”后,不妨问自己:我做了什么产生活力?我做了什么导致疲惫?我的状态变化是因为什么?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能掌握到情绪的足迹。知道自己缺什么,我们也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情绪了。

        最后送一句:在世界对你温柔以待之前,千万别忘了温柔对待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