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后期中5种新手常见错误操作,快来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后期处理一直是摄影创作中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使用【PS】还是【LR】,都能让摄影师尽情展现自己的风格,因此良好的后期技术就成为了摄影师必不可少的技能。
许多修图软件在经历多次更新后都只需简单操作即可达到想要的效果,可也是由于太过简便的原因,有些刚入门的新手往往会走进误区,那就是过度调整!
接下来,我们就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情况看看吧!
过度饱和
对【饱和度】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提升色彩的明艳程度让画面看起来更加鲜艳。但是!如果过度的调整就可能成为灾难。
一般我们都比较喜欢色彩鲜艳的照片,但有的时候过度的饱和会让画面失去真实性,看起来有一点“假”,这样会使被拍摄主体无法有效突出。
同样道理,既然有过度饱和那也有低饱和,以日系小清新风格为代表。但是不管是过度饱和还是低饱和,都是以内容为主体。
过度清晰
【清晰度工具】并不是真正的提高清晰度,而是通过增加物体边缘处的反差以造成一种更加锐利的假象。
过度的增加这种反差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图像的局部细节,因此适度调整找到合适的参数就可以了。
过度降噪
【降噪】可以让画面看起来更锐并且噪点不会大量出现,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矛盾的,毕竟增加锐度的同时会不可避免的增加噪点。
比如在使用高感光拍摄弱光环境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噪点,这种情况在纯色环境尤为明显。
以前的相机在高感的控制上并不是很好,感光度一旦提升就会让噪点看起来就像是雪花斑一样。
然而现在很多相机在高感的控制上以及十分出色了,一般在屏幕中观看照片已经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刻意删除一切噪点则会让画面出现不自然的平滑,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像是油画一样。
过度锐化
一些摄影师在拍摄时总认为自己的照片看起来不够锐,于是会在后期中拼命使用锐度工具。其实【锐化】是一个对照片破坏性很强的工具,过度的锐化会导致不必要的噪点出现,而且会损坏图像的细节。
如果照片中大部分内容是光滑的平面,比如天空或者皮肤这样的,过度锐化会让光滑的表面本身看起来更加粗糙。
过度 HDR
【HDR】在数码相机刚流行的时候很受摄影师推崇,当时近乎所有的厂商都会在自己的相机中预设这个功能。
而所谓的【HDR】就是同一场景不同曝光的几张照片叠加,让同一场景中的暗部和亮部的细节都得以保存,这样也是为了弥补数码相机传感器的动态范围的不足。
但如果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另外一种效果,同时保留亮部和暗部的所有细节,最后出来的照片就会更像是一幅画而不是照片,造成画面失真。
其实简单来说在后期过程中只要能够找到平衡点就可以了,不论是哪种修图操作,在适当范围内进行调整都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