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好文书香澜梦简友广场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育儿路上的自我修炼

2025-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柚小兮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5期“规”专题活动。

夏日的午后,蝉鸣在林梢歌唱,风不知道藏在哪里躲太阳,树叶纹丝不动,翻滚的热浪让赶路的行人湿了衣裳。望着窗外毒辣的太阳,我在空调间里,望着熟睡的儿女,终于有了一点自己的时间。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原本以为苦涩无味的心理学,在这本书里反而变得有趣起来。

我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有了孩子,也许会遇到关于孩子关于为人母各式各样的问题,也许作者轻松却直击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许是我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就像被赋予了魔法一样,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沉浸其中。它也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引导,妈妈的自我成长反而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一边读着书,一边开始反思自己。当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始成长了。

在亲子关系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妈妈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是让孩子在和妈妈的关系中,体会到爱。”我们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包揽了孩子的全部。怕他饿着、怕他摔着、怕他做不好等等。恨不得替他做所有的决定,我们始终觉得我们是有经验的,我们的经验就是对的。我们替他做决定,是为了让他少走弯路,可你怎么知道那不是弯路呢?每个人都有要走的路,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走,去闯荡,我们不可能一直不放手。

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接了一个半路子的班级,那段时间真的是心力交瘁。儿子各种不适应,哭闹,学生各种不听话,我的情绪在儿子的哭闹中爆发了,小小的他蜷缩在床角,他哭着说:“我害怕妈妈。”那一刻,我突然哭了,我的孩子竟然害怕我,失去情绪管理的我那个样子该有多么可怕啊。可能刚开始情绪就是一丁点,但失控的时候就像是一头猛兽,横冲直撞,最后两败俱伤。我开始后悔,他那么小,我怎么能把自己的情绪带给他呢?事后,我很后悔,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把工作上的不顺心带回家了,伤及无辜。后来,儿子再也没有说过害怕妈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时候,他实在不听话,我动手打了他。他脾气也很犟,别人越安慰,他越厉害。没人理他的时候,他就让我抱抱。我也会给他台阶下,抱着他。让他哭,哭出来以后第二天再给他讲为什么妈妈打了他,其实小孩子很聪明,他自己都能说出来理由。但是,家里人很宠他,无论他多过分,爷爷奶奶爸爸都不打他,管不住的时候,就说:“再不听话,你妈妈来打你了。”其实,我不喜欢这句话,不听话捣蛋触犯底线的时候,谁都可以教育,为什么整天把妈妈打放在嘴边呢?但这些,给他们说了也没用,遇到事情又把我搬出来了。后来,我也不再打他,只要我觉得最差的结果我能忍受,我就不打他了。孩子怕我,是因为他小,他打不过我,但如果有一天,他可以和我抗衡呢?我还能用武力去控制他吗?我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爱,妈妈是爱他的。无论他做错事或者怎么样,家里永远都是他的退路。如书中所说,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我之前听李玫瑾教授讲座中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12岁之前你要用爱去陪伴,否则12岁以后,就算你打了孩子,他对你全是恨。倘若你给的是爱,他在哭的时候想到的是你的爱,那么他就不会有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小时候家长不陪伴,长大之后管不住。

为什么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他还是不懂?为什么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书中这一章讲得很透彻,他那么小,我们絮絮叨叨给他讲了一堆道理,姑且不说能不能听懂,听完就不错了。我们如果在难过的时候,被别人讲一通道理,能听进去吗?人教人教不会,但事儿教人一次就会。

我们也要有相信他的勇气,因为不信任,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讲道理。

我想到了儿子,他三岁半的时候看到我把做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地要给我帮忙。一开始,我害怕他把碗给摔碎了,我不让他端,说白了就是不信任他。但是他很难过,你能看到他热情的火苗瞬间被我的冷水浇灭的过程。我有点不忍心,大不了碎一个碗,他知道自己端不好下次就不弄了。我给他单独盛了一碗比较少的,让他端到桌子面前。他开心极了,我内心想得是碎了他长记性了,结果很意外,他那没有碗大的小手,稳稳地把碗端到了桌子上。他小脸上似乎写着满脸的开心,看,我能帮妈妈干活了。后来,他只要帮忙,我从没拒绝过他,也摔了两次碗,后来便再也没有摔碎了。吃过饭后,他又想帮我洗碗,够不到洗碗池,自己搬个小板凳,站在上面,有模有样地打开水龙头,倒上洗洁精,看到泡泡在水池里面,碗里面打圈圈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了。我在旁边看着,我还是不放心,他直接让我出去,洗好再让我进去。你不相信他,他怎能感觉不出来呢?每次他洗过以后,我再从新刷洗一遍,泡沫他弄不干净,一个三岁多的孩子,知道洗碗的流程,并会操作,我觉得他已经很厉害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好,不打消他的积极性。

我们总是觉得小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我们的情绪,我们的不信任,他都能感觉得到。给他爱,给他信任,给他自由,你会发现他做得会更好,甚至比我们说教更印象深刻。他会看,会模仿,也会观察。

有一次,他妹妹流鼻血了,我一手正在开门,一手拿着东西,还没来得及帮助女儿,儿子进屋直接拿了一张卫生纸,然后在那卷卷,我以为他在忙什么,谁知道他拿着卷好的纸塞到妹妹的鼻孔里,妹妹很乖,等着哥哥塞。我其实有些意外的惊喜,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把卫生纸放在鼻孔里。”他说:“我在学校流鼻血的时候,老师就这样给我止血的。”你看,他学会了,不仅自己以后以后如果遇到流鼻血怎么办,还能帮助他人。没人告诉他,这个方法你一定要学会,但他经历过,他反而懂得了。我们去超市的时候,他总是要买一些无用的东西,不买就哭闹,如果和他对着干,他哭得更厉害了。后来我们就约定,去超市只能选一样,刚开始他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但看到我那么坚定,最后选了一个。再后来,他会说,家里有这个玩具了,我什么都不要了。我在学着改变,而他也在一点点改变。就像书里说得那样:“抓住合适的契机,播下种子,给他阳光,给他雨露,给他扎根发芽的时间。一颗种子不可能立刻长成参天大树。道理和知识,讲给孩子听,他只是懂了。在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中,他才会有所体会,有所领悟,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因为道理永远抵达不了一个人的内心。只有一颗心才能唤醒另一颗心,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关于陪伴,书中也做了具体的讲解。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你觉得你是陪伴了孩子还是仅仅地陪着?

我小的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玩具,只有泥巴和石头,就那样也玩得不亦乐乎。现在孩子们多幸福,游乐园,公园到处都是儿童游玩设备。读过书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曾经也仅仅是陪着。我们把孩子放到游乐场,他开心地玩耍,而我们坐在那里玩手机,他玩他的,我们玩我们的。到点了,催促着回家,美其名曰陪他玩了一天,其实他自己玩的。后来,我不再玩手机,参与进来,他玩沙子,我就跟他一起,玩沙子,他要和我比赛谁把沙子装桶里装得快,你能感觉到他很开心,仿佛沙子也在唱着欢快的歌。而我也觉得,他竟然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以前我都不曾发觉。陪伴是参与进去,和他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后来,我告诉他,要学会分享。无论是食物还是玩具,分享就能得到两份快乐。他不愿意分享,他怕别人给他抢走了。后来,别人给他好吃的,好玩的,我说这就叫分享,他也在学着分享。最逗的是他妹妹,女儿两岁四个月了,那一天我们买了的榴莲,头一天没有吃完,第二天还剩三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还剩一个。他们两个人都说:“这个给妈妈吃。”我当时吃饭吃得太多了,吃不下,我说我不吃了。结果眼疾手快的哥哥赶紧把剩下的那个拿了起来。妹妹看到了,吃着说着:“要分享!”我看着她说出这三个字,我想笑,另一方面我又很开心,她竟然也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里学会了分享,并且知道该在什么场合用。小孩子真的是人精,你以为她没有听,她却学会了。

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作为妈妈更需要成长。

“不抬头看路,只一味赶路,就如闭环里赛跑的老鼠,累到倒下,也无济于事。你可以找到无数借口来说服自己,但无法逃避内心的焦灼。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行动,让自己成长。”书中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当我们自己成长的时候,我们身上是发着光的,这些光也会照耀到孩子身上,家庭身上。我们不再那么焦灼,也不再情绪化,那么你会发现,家里的每个人都会都很多闪光点。不要等孩子长大后,自己老去的时候,环顾四周,除了养大一个孩子,我别无是处。当我们成长了,我们的孩子会受益,我们的家庭也会受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