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经验谈
中午接到散文主编刘秀玲的征稿通知,能不能写一篇谈散文创作经验的文章?我战战兢兢地应允了。之所以谨小慎微,是因为我写过的散文数量有限,成绩也不突出,最高成就就是上次散文&谈写作征文,文章《入殓》获得了一等奖,其它作品,真没法炫耀。故写此类文章,定有班门弄斧之嫌。还望大家海涵!
好在我读得多,虽然没有怎么杀过猪,但是吃了不少猪肉,知道刀法的重要性。自认为能憋出一些对大家有用的文字。
谈散文写作,首先需要厘清散文的定义,也就是搞明白什么叫散文。照猫画虎先识猫,才有可能画出虎虎生威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凡是诗、词、歌、赋、曲和骈体文之外的文章,都叫散文,内容宽泛,这是广义上的散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散文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散文是一种独立于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学体裁。说个通俗的比喻,有利于大家理解,早先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外科科室没有现在这么多门类,外科医生能力卓越,一把刀可以从头发切到脚趾,后来随着医学的精细化发展,外科开始细分为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心外科、乳腺外科、普外科……散文的发展,和当今西医外科的发展异曲同工。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中心思想和线索须确定,语言则较为灵活、结构相对自由、题材和写法更是丰富多彩。
关于散文写作,有几点经验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童心未泯
要写好散文,你要找到你那颗红艳艳的童心,并把尘埃拂拭干净。童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孩子会问天空为什么会是蓝色的、云为什么是白色的、蚂蚁为什么要打洞、小鸟为啥要飞……
老气横秋的成年人却说,幼稚,天空不是蓝色难道是黑色啊,云不是白色难道是透明的啊,蚂蚁不打洞难道住在树上啊,小鸟不会飞会被打死知道吗!你看,聊天没法进行下去了。所以说,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儿。当你对一切司空见惯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你无法对文学提起丝毫兴趣,更不可能写出好散文。
一碧如洗的天空,漂浮着几片棉花一样的白云。可我看到的云彩却是乌的,天空蓝得发紫,我紧闭双眼,大脑一片空白。远方的卓玛,你也在看云吗……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不假,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啊。这样是写散文。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意思是心中的想法、愿望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对人讲的。也可以理解为,你可以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对动物说动话、对植物说静话,这不就是散文么,古人喜欢凝练,写成了诗,结集就变成了《诗经》。
我们要写好散文,也要有“思无邪”的精神,不怕别人笑你疯傻痴癫。
钱钟书先生正是有给狗狗劝架的天真烂漫,才写成了这么好看的《围城》。
二、情真意切
写散文,写人、记事、描景都是表皮,唯有感情才是核,没有感情的散文,读起来味同白水,没有一点味道,很难让人有兴趣读下去。
余先生的《文化苦旅》,看似写的是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浓烈的爱国情怀。读到结尾瞻仰释迦牟尼故里的部分,我潸然泪下,联想起我们同样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来,心底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清新淡雅如话家常,山水花草、世事百态皆可入文,林先生像一尊活佛,无时无刻不在布施禅理,无时无刻不是心系众生,他的文字彰显的是普世的大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人写物,无不饱含深情。
如果你的情绪暂时还没有调节到应有的高度,请不要着急写散文,堆砌辞藻的文章不可能感动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世间万物皆有情,一草一木知春秋。如果要写出好散文,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让它变得足够发达。
当然了,渲染感情要有度,过犹不及。恰当的惜墨和留白,能带给读者开阔的思维空间和舒适的阅读体验。
当初写《入殓》时,内心十分沉痛,我在分享写作心得的时候也有提到,如果写成一篇“号丧文”,自己是宣泄了,但是对读者不公平,读者相当于做了一次情感垃圾桶。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绝口不提自己的心情(难受、压抑、悲痛欲绝),自始至终,一直克制,只通过细节描写有度地去渲染。后来,有读者朋友和我分享,她说,通篇不言悲,却悲从中来,感觉更悲。她说,她读到了浓浓的不舍,还有珍惜。这正是我最想带给读者的东西,珍惜当下,珍惜拥有。
有情,但不过度,才是好散文。
三、你需要天马行空的联想
没有强大的联想能力,写出好散文基本不可能。能从大千世界中找到某些特征相似的两个,或更多个事物,可确保你写出好看而又有深度的哲理性散文。你还可以借物抒情,借古喻今。
《白杨礼赞》里,茅盾先生通过白杨联想到北方的农民,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歌颂了北方农民坚韧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合欢树》里,史铁生通过已不能观看到的合欢树,联想到已逝的母亲,以及母亲生前照顾自己的历历往事,表达了浓浓的不舍之情。我在《丑橘不丑》里,由外丑内美的丑橘联想到散文大师林清玄,都很值得借鉴。联想最绝妙的文章莫过于《菜地屠虫:多情刀客无情刀》,由除虫想象到决战沙场,再到习大大打老虎,再到奈何桥上的孟婆汤,许多读者都表示脑洞开得太大了。
可以说,好的散文取决于优秀的联想力,你需要仔细观察万事万物,需要用心体验生活,需要更深刻地认识人性。
你的联想力,决定你文章的深度。有位简友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1、 这一池荷花真美啊。
2、 这一池荷花真美啊,因为阳光普照,池塘里养料充足。
3、 这一池荷花真美啊,可是同样的条件,为什么旁边的荷花池里,一片惨淡呢?
大多数人的文章,停留在第一层,极尽优美华丽的辞藻,读起来却往往不知其所云。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好的文章,立意一定是深刻的,内容是立体的、多维度的、生动而饱满的。这统统需要天马行空的联想来实现。
四、以小见大也是本事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都是对以小见大的贴切阐述。
很多新人刚写文章时,喜欢贪大,好高骛远。希望自己立刻就能写出鸿篇巨制,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万丈高楼起于砂石,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本不太可能做到。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都穿越回二战战场,降落在中途岛战役的美国战舰上,让咱们记录双方激战的场景。相信大多数人无法胜任,因为场面过于庞大,人物众多,过程繁杂,咱们把握不好。但是如果让咱们记述两只公鸡打架,相信大多数人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所以,新人掌握好以小见大的手法,也能写出好散文。用这种手法写哲理感悟类散文,简直不要太好用!
我在《丑橘不丑》一文中,通过我对丑橘的偏见,发散到社会上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偏见,以及偏见可能带给我们的可怕后果,强调了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通篇非常娴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的极致案例当属《我主导的大屠杀》,给了整天嚷嚷没有素材没有灵感的同学当头一棒,一件小事,拔高了也是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以小见大手法的好处是,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了解,写起来简单,读起来亲切,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为了解,细节描写就会更加到位,事件描述更加清晰,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五、你需要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学,根源上是一场想象的游戏,文字只是载体。为什么每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带给读者和观众的都是失望的体验呢?因为影像和声音,压缩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好的文章,应该带着读者去旅行。小说如此,散文亦是如此。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少用副词,尤其是表示程度的副词,它带给读者的感觉是虚无的,没有力量的。
例如,写游记。
1、 那是一片非常广阔的草地,我们在上面快乐地骑马,玩得特别开心。(味同嚼蜡!)
2、 那是一片草原,目测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绿茵茵的小草刚没鞋帮,我们骑上比我们个头还高的骏马,来回驰骋,空气中弥漫着我们的欢声笑语,不知不觉间,红日已经吻上了地平线。(高下立现!)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五感”: 形(视觉)、声(听觉)、闻(嗅觉)、味(味觉)、触(触觉)。我们感知世界,基本靠这五感。你的文字里有充分的体现,读者才可能高度还原你要表现的场景,从而身临其境。
我在写《入殓》时,把视觉和听觉作为重点来开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关于散文写作的几点经验,写得浅薄,希望读者见谅。哪怕有一点能带给读者启发,我也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