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漫步游记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2018-10-06  本文已影响10人  CBI

港区,位于日本国东京都东南,紧邻东京湾。笔者因工作关系曾多次驻留该地,闲暇之余仔细了解了一下有关港区的历史,发现非常有趣。于此向大家介绍一二,以飨读者。

通常当我们谈论一个地方时,往往会先将其历史上的大事件罗列出来,由此便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某些端倪。梳理一下从明治到昭和时期于现在的港区地段发生过的诸多事件,你可以看出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日本的军事有所关联。

* 明治8年5月1日(1875年):庆应义塾演说馆开馆。

作为日本私立名校之一的"庆应义塾"从命名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其创立人 福泽谕吉 则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启蒙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思想与教育的跳跃式发展及全盘西化,都与他的努力密不可分。所以现如今,日本国货币的最大面值一万元钞票即印刷着他的肖像。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庆应义塾的名称由来是这样的:庆应4年(1868年)4月,福泽谕 吉在《庆应义塾之记》一文中明确提出——"模仿公立学校之体系,建立校舍,并暂以创立时的年号来命名之为 庆应义塾。" 而"义塾"一词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还算新生事物,当时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福泽谕吉大力倡导与推广英制的公立学校制度,他还曾亲身去英国实地考察过那里学校机构的运营方式,并认为只有建立在公共团体基金上的学校才最适合明治时期的日本,于是Public School这一理念便从那时开始扎根于日本。

位于港区的庆应义塾大学校舍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明治9年2月4日(1876年):在芝荣町成立了"山内俱乐部",也就是"水交社"的前身。("水交社"是著名的由日本海军在职&离职人员自发组织的亲善及研究团体,其名称来自《庄子》名句——"君子之交淡若水")。"水交社"的总裁常为现役日本皇族,而社长一职则通常由现任海军大臣兼任。而与此相关联的日本陆军则也有类似组织——"偕行社",成立于1877年2月15日,其名称源自《诗经 秦风》中的名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那么旧日本空军的类似的组织叫什么呢?很遗憾,日本空军作为独立兵种诞生于战后;在战前和战中,日本有"帝国海军"&"帝国陆军",但唯独没有"帝国空军",因为当时的航空部队均隶属于海军或陆军,所以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类似"水交社"&"偕行社"的团体了。

  昭和13年(1938年)时的水交社正门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明治11年11月2日(1878):芝,赤坂,麻布各区建立。

* 明治19年(1886年):在青山町设立了"青山练兵场"。

* 明治22年5月1日(1889年):东京市建立。

* 明治24年4月26日(1891年):"日本陆军大学"移至青山北町。

* 明治27年8月1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明治37年2月10日(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 大正1年9月13日(1912年):明治天皇国葬时,日本陆军大将乃木希典夫妇,在其赤坂的家宅中自尽殉葬。

* 大正3年7月28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大正12年9月1日(1923年):关东大震灾。

* 昭和6年9月18日(1931年):满洲事变爆发(皇姑屯事件)。

* 昭和12年7月7日(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

* 昭和15年9月27日(1940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协约

* 昭和16年5月20日(1941年):东京港开港

* 昭和16年12月8日(1941年):日军奇袭珍珠港(日对美英宣布开战)

* 昭和17年6月(1942年):中途岛海战爆发,日本海军溃败。

* 昭和20年8月15日(1945年):日本宣布战败。

* 昭和21年11月3日(1946年):日本国宪法公布。

* 昭和22年3月15日(1947年):芝,麻布,赤坂三区统合后组成"港区"

* 昭和33年12月23日(1958年):港区内的东京塔竣工。

   

    从下面这张当时的军事部门分布图来看,港区 的前身的确是与日本的近现代化军事活动密不可分的。故此,称港区为旧日本时期的"军都"也丝毫不过分。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第一师团司令部(赤坂区青山南町)

"师团" 是日本陆军编制中规模最大的军事单位。通常,一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象征荣誉的"联队旗"往往由天皇亲授,对于联队来说最宝贵的资产就是联队旗。联队旗有护卫队,一名军官持旗还有若干护卫士兵。平时能当联队旗护卫军官的首先要长相英俊,其次必须是联队长的红人,一般人是没资格护卫军旗的。

日军对"联队旗"的旗面,旗穗及流苏均非常重视。根据日方资料介绍,这是其对军功崇拜的产物。因为日军常把被打成千疮百孔的旗帜作为该联队参加过的战斗之激烈程度及联队死战不退的证明,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通常情况下,只要旗帜没有被完全损毁,就无必要申请新的军旗。有很多老资格的联队,甚至参加过日清、日俄、一战、二战等大战的部队,他们的联队旗基本都是残破的,有的连旗面也没有了,但只要旗冠,旗穗或流苏等还在,则仍旧是这支部队的光荣象征。如果在战场上看到哪只日军的军旗是残破的,那八九不离十是支老资格的部队,一定很能打硬仗。在战争中,一旦面临被全歼的局面,日军通常会烧掉联队旗,而绝不能让敌人缴获。所以,至今从来没有任何国家缴获过日本的联队旗旗(这里需注意的是:日军除了珍贵的"联队旗"外,还有较为普通的"军旗",而那种军旗则时不常会被敌人所缴获。因而这两种旗帜的意义完全不同。)。日军在二战期间即便面临"玉碎",也要设法保护好联队旗;假设在战场上判断无法确保联队旗安全时,往往会将其焚毁或藏匿。比如在中国战场的滇西松山战役中,日军被迫将联队旗旗冠埋藏在松山战场附近,然后集体玉碎,而且该物至今仍未被寻获。由此可见当时战况之激烈程度。

下图中该日军部队的"联队旗"几乎已经破损的体无完肤,但仍需要郑重的擎在手中。此图片拍摄于中国战场。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目前唯一存世的日军联队旗则被保存在靖国神社的"游就馆"中。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第一师团司令部正门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麻布联队区司令部(赤坂区青山南町)

该部门负责征兵等相关事宜,二战后期日本百姓皆知的"赤纸(红纸)——临时召集令"就是由该部门发出的。当时的日本国民已皆知最终战败的命运难逃,故此凡收到"赤纸"的家庭无不悲痛欲绝,深知此时此刻再走向战争的家人大多难逃一死。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步兵第一联队(赤坂区檜町)

该部队建制于明治6年(1873年),作为东京都卫戍部队,第一联队职责固然重大。其最早曾参与过西南战争,当然最出名的还要算日俄战争中,该部队在旅顺口攻防战中的表现,其时第一联队死伤众多。昭和11年(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发生后,该部队由于部分参与兵变,因而带有惩罚色彩的被集体调往中国东北满洲前线作战,此后还参加了与苏军对抗的"诺门罕战役"。最终又被派往菲律宾及马来诸岛参加太平洋战役,直至日本投降。战后,返回日本本土的第一联队官兵仅余约100人(一个联队滿编时的人数约在1000~3000名直接不等,明治时期针对联队总人数的定额为1721名,含将官)。

* 近卫步兵第三联队(赤坂区一ツ木町)

俗称"近步三",该部队建制于明治18年(1885年),其职责主要是守护天皇与皇居。因此,与当时其他联队不同的是,该部队的兵源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同时,能加入"近步三"也意味着莫大的光荣。

* 近卫步兵第四联队&第六联队

第四联队建制于明治20年(1887年),太平洋战争期间曾驻守苏门答腊。第六联队则建制于昭和18年(1943年),其主要职责是皇太后的卫戍部队。

* 步兵第三联队(麻布区新龙土町)

建制于明治7年(1874年),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曾参加过冲绳战役,最后在宫古岛迎来停战。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陆军大学(赤坂区青山北町)

著名的日本"陆大",其生源来自于日本陆军中的优秀将校,毕业后他们也大都占据着军界的重要岗位。明治16年(1883年)开校以来,共有60期约3,500人毕业。

陆军大学校门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1930年"陆大"毕业生,首席毕业生1名及5名优等生,他们右胸别着陆大的毕业校徽,左手则紧握天皇钦赐的军刀(也就是日后俗称的"军刀组"或"恩赐组")。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 青山练兵场(赤坂区青山北町)

原本作为陆军近卫师团第一师团的训练场设立于明治19年(1886年)。此后每年的1月8日("陆军始":陆军开始工作)和11月3日("天长节":明治天皇生日)时,均会在此举行大规模阅兵式。明治天皇大丧时,这里也曾被作为葬礼仪式场来使用。

东京都港区的故事(1)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