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庙会,我走近防风祠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6859/f5be1442c8f25a36.jpg)
出县城8公里,向南拐三五里地就是三合乡。好多年前,这个转角处有个大门头,上面写着:天时,地利,人和。三合人民欢迎您!
三合乡有耕地,有湿地,有山林,有鱼塘,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防风祠就在三合乡,这个座落在村镇公路旁的庙宇,缘起我舅舅。
舅舅研究防风神话20多年,已声名海外。时常听他念叨防风祠,虽然我也常路过防风祠,但从未走进去,也许缘分没到。
今年农历8月25日,88岁高龄的舅舅,让我开车,送他去赶防风庙会。我才知道,原来每年的这个日子,是祠庙人最多,香火最旺的日子。
我们朝防风祠驶去⋯
一、舅舅与风防神话
一路上,舅舅很兴奋,讲述了他与防风神话的不解情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民间文学普查时,发现了防风神话故事。
舅舅曾经是浙江省《山海经》杂志的主编,对民俗学有研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来电向舅舅打听,说防风王传说,是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神话,值得搜集、编著、研究。
90年代初,舅舅刚从市文联主席职位上退下来,即将退休,他就投入到防风神话的研究中。
三合乡是防风古国的开劈之地,德清子民的发源地。
防风王故事,在德清人口头上,流传很久,很广。大家都知道防风王是个顶天立地的治水英雄。
防风王为治水,开会迟到,而被大禹冤杀,白血冲天,不是红河成流,而是白龙仰天长啸,蔚为奇观!大禹遂知错杀,建庙供奉,为防风王雪冤。
1991年12月某日,舅舅到三合乡政府,说明来意,年轻乡干部多数不知道,这个神话人物,竟在自己乡里,很兴奋、好奇。
乡长满口答应,赞助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的经费。
此时,一场大雨突然而至,乡长"呵呵"笑道:好雨知时节。
原来,最近已有2个多月没下雨了,乡民们都在盼雨。
一定是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防风王感应到了。是他显神灵,降圣水,沐浴大地,这真是个好兆头。
从此研究防风神话,成了舅舅退休后的生活和事业。
二十多年里,全国性防风神话学术会,在德清召开了三次。舅舅与专家间、民间知情人的信札往来无数。海外学者也来参予论证探讨。
舅舅参与主编的有关防风王的故事,百万余字。有书五部,四部已出版,一部正在校对中,可谓硕果累累,好一个丰盛的晚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6859/6070581ddda3ff3a.jpg)
1996年,三合乡重建防风祠,中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祭祀活动,继续开始!
2015年6月,防风神话申遗成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遗名单中《防风传说》名列首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6859/aafd0e8e734f654a.jpg)
舅舅的自豪感,溢言于表。
回想舅舅的一生,真是宕荡起伏,然他始终乐观向上。
他14岁参军,19岁赴抗美援朝,当战地记者。后因家庭成份不好,开除党籍,复员回家,在文化馆当小职员。
回到家乡,他仍孜孜不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散文被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诵过;他写莫干山《剑池》的㪚文,被录入大学语文课文中。
他写的15万字小说《狂飚曲》,讲述抗美援朝战事,可惜因文革而夭折。
文革中,他再次受冤,被贬到小山村,在何村教书10年。
一次次的蒙冤,一次次的苦难,历经磨难,他不气馁,从没放弃寻找快乐的方式!
文革中,我和姐姐徙步翻越水坞岭,去舅舅处拿5元钱生活费,给外公外婆。
舅舅见到我俩,特别高兴。年过不惑的他,还未成婚。
他住在学校,养了五、六只鸡。他给每一只鸡取了名字,这些鸡被他训练后,都知道自己叫什么。只要叫“阿花”,那只花母鸡,便…咯咯咯…走过来,叼走他手上的食物。
那些寂寞的岁月,他如孩子般,自找乐子。
舅舅在逆境中的乐观,在顺境中的努力,都异于常人。他对待文学,犹如一个行脚的信徒,不畏山重水复,不畏艰难险阻,没有妄念,一心往前,在他口中,没有责任、使命一类词,只说:文学,是惩罚自己,从中得到快乐的事业!
一九九八年他被录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我想,以后的岁月,他的名字:钟伟今,必将和防风神话共存!
二、百姓心中的神话,充满浪漫主义
“到了,到了!”舅舅说。
公路两旁停满汽车,交警在指挥着。路上人群,络绎不绝。
逛庙会、看社戏,熙熙攘攘。
喧嚣的庙会,打破了静静的下渚湖。那一湖秋水,快乐涟漪。
八乡境内,人们做了糕点,採了水果,放在神台上,祭典防风王。如今的防风王,不再衣衫褴褛,而是花边金袍。生活富裕了,我们的先祖更加熠熠生辉。
烧香拜佛者众多,香烟袅绕。
戏台前,坐满了等待开演的观众。24日、25日、26日,演三天三夜的戏。社戏都是越剧《王老虎抢亲》《碧玉簪》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百看不厌。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6859/295a4875fbb14919.jpg)
集市如一条彩色的食谱,糖画、梅花糕、烘豆茶、笋干、茶叶、炒栗子等,一应俱全。人们试吃着,嘻戏着,好一幅太平盛世的民俗风情画,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
人们心中的风防,无比巨大,“龙首牛耳,连眉一目”,“长三丈”;死后,其骨节专车;他一脚踩出,一个水域广阔的下渚湖,真是了不起。
乡人如要夸奖谁家的孩子长得高大,总会说:哦,这个“小八西”(本地方言),像个防风王!
巨人防风王,倒在了权力的屠刀下。历史上只记载了大禹,不承认防风王。但民间认可这位治水英雄,认定他是福泽德清的先神。
权贵的力量是暂时的;唯有民间的力量,才能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舅舅作为民间的一股力量,用晚年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把散落在历代文化典籍中的点滴信息,和那些语焉不详的记载,以及民间口口相传的精彩故事,连贯串联起来。用多部著作,系统地,有逻辑地去论述论证。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防风神话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
防风神话,必将完整、完美地世代传承下去!
三、两位耄耋老人相逢在庙会
欧阳习庸92岁,也参与了搜集编著防风神话。二间非遗展览厅里,都有二位老人的照片。
欧阳老人和舅舅在庙会相见,如亲兄弟般,两人紧握的手,久久不放。防风神话,是他俩共同的话题,说不完的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6859/42086c86bb16b98b.jpg)
说笑间,得知,欧阳老人是我公公的老战友,解放前夕,都是金肖支队的游击战士。我公公健在,也92岁了。当年他们穿越枪林弹雨,实不容易,如今都享受国家厚禄,晚年生活幸福富足,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这时走来二位摄像师,原来是央视一套和央视七套,两个栏目组的摄制人员。
他们得知二位老人都与防风神话有关。一定要拍摄二老的镜头,还让我作陪衬人,和二老随意聊天。
站在“风山灵德王”祠门前,三人聊得那么自然,那么开心。
屋里的防风王,注视着我们,在他大爱的目光里,我们如此无拘无束,身心愉悦。
氲氤在薰香里,我感到了防风王的呼吸,丝丝缕缕,沁入心扉,我和他贴得很近,很近⋯⋯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6859/45050fca67ce56b6.jpg)
这些影像将在CCTV-1《中国影像方志》、CCTV-7《“镇守”24小时》播出。
届时,防风王的故事,以及他后裔的风采,传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