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的童年
“吃瓜”这个词现在火爆极了,但是这个现象自古皆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吃瓜的内容不同而已。
在童年起,我就有了这个吃瓜的癖好,追究到究竟从何时起,大概从记事起,人类的基因对于八卦的兴趣就蠢蠢欲动了,尤其是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小山村。
我们的童年刚解决了温饱没多久,没有什么玩具,没什么零食,但是我们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孩子们之间不知“卷”为何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玩多久就多久,甚至父母忙于生计基本是对孩子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
那时计划生育的风头没那么紧,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二三个孩子,所以我们这帮人童年时代是三五成群的一起玩,缺的不是小伙伴,而是缺玩出什么新花样来。就像说好了似的,当时的我们都对当吃瓜群众有着特殊的癖好,为我们枯燥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农村里的孩子是没机会追星的,信息的闭塞也没有啥外面的八卦新闻,就如鲁迅先生说自己的童年只看见四角天空的大小,我们的童年一句话形容是再恰当不过:少见人头,多见树木。我们的村庄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中,出家门就是漫山遍野的树木。
那时候生活水平的低下,导致了家庭之间的矛盾非常多,鸡鸡狗狗,鸡零杂碎的小事,都会发展成一场或大或小的吵架。几乎是没有一家不吵架的!这样的事情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家里,那么就是我们小孩子吃瓜的对象。
我的邻居家叔叔担任村里的治保主任,他主要的职责是协调村子里村民之间的矛盾,小到一家的内部矛盾,大到家族之间的纠纷。所以,他家经常有人哭喊着来告状,以女人居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诉说自己的冤屈,恳求主任主持公道。
主任的女儿是我同学,也是玩伴,我们附近同龄孩子可以组成一个排。她很够意思,当她家来了告状的,知道我们这些伙伴乐于吃瓜,急着来通知我们,可以去她家围观了。我们接到有“瓜”可吃的消息,个个眼睛发亮,急匆匆地往她家赶,迅速在她家窗台、大门围成里三层外三层。
我们吃到的最多的瓜是女人哭诉着丈夫变心,婆婆护犊子,自己活得不如祥林嫂,如不替她作主,活不下去之类的云云。
主任听着,时不时劝导一句“你忍耐忍耐,火气降下来,看在孩子的份上”之类的安慰话语。吃瓜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正义之心",不由自主地伸张正义:这人太坏了,她命太苦了。有时,我们会形成激烈的争论,因为形成了两个派系,竟然比当事人还愤愤不平。主任见我们吵凶了,瞪我们一样:“小孩子,知道什么,快走开!”
吃瓜群众被赶散,寻找新的乐趣去了。
农村里除了吵架的瓜可吃,满足了我们吃瓜愿望。还有就是村子里婚丧嫁娶也能我们吃瓜的好素材。
那时候,婚礼上如是嫁女的,是要把嫁妆亮出来给全村的人看。品评谁家的女儿嫁妆丰盛,谁家的女儿嫁妆寒酸,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嫁女人家在结婚那天,把嫁妆一件件的摆开来展示,红红绿绿的,非常喜庆。这时候兴奋程度非小孩子莫属了。我们看着,眼里满是羡慕,甚至恨不得自己出嫁那天快快到来。
如果是男方家庭,那么结婚的三天新房是敞开参观。小孩子自是不会客气了,坐着新房里,要让新娘倒茶喝,要喜糖吃,调戏新郎新娘,无穷乐趣,直到人家闭门谢客了,方散了回家。
有人可能会不明白,围观喜事吃个瓜,尚可以理解,那么办丧事的,别人还避之不及呢,谁会去围观。如果你这样想,那是你没有生活中那个年代的体会,丧事同样有瓜可吃。
比如,送殡队伍的参与人数,孝子贤孙的表现,排场的讲究,都是我们围观的兴趣点所在。但是,奶奶对我说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看一个人的福气好不好,直到送上山的那天才可以评定,没到这一步谁都不好说。奶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的思想称得上洞察神明,有个成语不是叫“盖棺定论”吗?奶奶自然是不知道有这个成语的存在,那是先人们早已总结出的经验,两者竟不谋而合了。
所以对于吃瓜,光是看个热闹,那么只能当永远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奶奶从吃瓜事件里总结出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瓜就吃得有意义了。
那时的我们自是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而已。
感谢这些“瓜”,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吃瓜的小伙伴们已是长大渐老,大家各分东西,有的也没再见的可能。不知他们,那些“吃瓜”的岁月可曾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