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社群哲思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2020-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理查同学

一、作者简介

阿道司·赫胥黎,英国作家,1894年7月出生于著名的赫胥黎家族。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支持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出生于知名学者家族的赫胥黎,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英国知名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让他对人类生活的矛盾具备了超人的预见力。原本钟情于医生这个职业的赫胥黎,后因一次眼疾几乎让他视力全失,但在学习了盲文后,赫胥黎逐步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并在上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赫胥黎作品以小说和散文作品为主,除此之外也创作了包括短篇小说、游记、电影故事、剧本在内的多类型作品。赫胥黎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运用他的小说和散文等作品,渗透社会道德、标准和理想去拷问批评人。1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小说,但因为种种原因,这部小说迟迟没有出版。直到1921年,赫胥黎才出版了以社会讽刺为主的第一部小说《克罗姆·耶娄》。

1963年11月,赫胥黎病逝,在他几十年的人生航程中,总共创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他的小说注重阐述思想观念甚于塑造艺术形象,常被称作“观念小说”。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让他名留青史,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思想家。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则上运行的社会。

二、内容概述

《美丽新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福特纪元632年,即遥远的未来2532年。在故事发生的公元26世纪里,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上市的第一辆T型车为始,开始算起,作为纪念初始单位年。26世纪中,统治者运用类似于福特所发起的汽车统一生产方法,运用在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身上,因为统治者相信,这样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这种统一制式的生产空间内,统治者创造出的“美丽新世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各自的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倘然无存。此时的人类人性已烟消陨落,成为了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命运、没有自主意识的奴隶。

在书中,所有人共说一种语言,共同住在城市,没有爱情的经历,全部人都出生于一个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在他们出生前,统治者根据他们自身的种族,依次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社会阶层。阿尔法和贝塔属于最高级,需要特殊保护,用来培养成为日后的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普通阶层,相当于平民;德尔塔和厄普西隆代表最低贱,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而且智力低下的种族。每一个人在出生后的睡梦中都会被灌输阶级意识,且实行内容量巨大、不断重复的道德教育知识。

“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出生是由孵化基地衍生而来,而婴儿更是完全由试管培养、从实验室中倾倒出来,换句话讲人们完全不需要书、语言,更不需要生育、负责任。所有人都没有正常爱情的经历,每当人们想生育怀孕或想寻求刺激时,都会到统治者那里领取适量的“唆麻”———一种无副作用的致幻剂,走进一间透明的玻璃房,简单拉上窗帘,开启麻痹刺激自我。在这里所谓的家庭、爱情、宗教、伦理、亲情等等皆成为陌生的名词,整个社会只相信“共有、统一、安定”的宗旨。

故事主要讲述阿尔法生物学生伯纳为了完成他的生物论文,带着好友列宁娜一起来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野蛮人保留区”,通过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简单的观察,两个人认识了约翰及约翰的生母琳达。而琳达曾是新世界的居民,来游玩时不慎坠下山崖而留下,并生下了约翰。伯纳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琳达母子重新带回新世界,不幸的是琳达回到新世界后,竟然因为服用过量的唆麻而死。琳达的死亡,让约翰对新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由崇拜转为厌恶,最终约翰选择逃离新世界,重新回到野蛮区。然而他与新世纪的冲突却蔓延到野蛮区,最终走投无路的约翰自缢身亡。

三、读后感悟

《美丽新世界》作为著名“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给人们刻画了一个距今600年的未来世界景象。伴随着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被各种规则所统治、制衡,甚至人们的任何欲望也随时都可以满足。在这种衣食无忧的日子里,人们已经不必担心生老病死所带来的痛苦,然而在机械文明所创造的新世界中,人们渐渐习惯于这种密闭社会所带来的制式化生活,逐渐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不能自拔,人们也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美丽新世界》尽管给读者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但联系实际不难发现,人们一步一步陷入自我喜欢、自我封闭的局面,不能自拔。习惯于沉浸于一个舒适的状态,久而久之,让我们自身距离自我的梦想目标也越来越远,沉浸其中,不再思考。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避免“贫富悬殊”成为了每个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1995年各国政要在美国召开一个研究克服“贫富悬殊”的会议。

会议上,各国政要经过讨论出现,造成全球化“贫富悬殊”重大问题将会致使,全球财富将由20%的人占有全球近80%的资源,而全球剩下的80%的人会被‘边缘化’,这也就是著名的“二八现象”。针对“二八现象”,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这80%人的嘴中每人都塞一个‘奶嘴’,也就是著名的“奶头乐理论”。奶头乐理论描述这样一个设想——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为了抚慰这些“被遗弃”的公众,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填满,进而让他们全身心忘记“贫富悬殊”带来的危害,全身心沉浸于自我喜欢的局面。

自199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的逐渐兴起,让人们习惯于在一种舒适祥和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深陷其中,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娱乐媒介不仅不能助人思考,更是无法承担学校的教育任务,电视、互联网等娱乐媒介让人们过于在意表面的东西。这些我们推崇的娱乐媒介,一步一步毁掉我们,而“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美丽新世界》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面有一句话“啊,多么神奇!这里有多少美妙的人物;人类多么美丽!奇妙的新世界啊,竟有这样美好的人!”在这部剧本中,莎士比亚用这句台词暗讽了那些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实际内心却是阴暗无赖的人。赫胥黎选用此句的词汇作为书名,是想进一步告诉读者,看似波光平静的水面,实则暗潮涌动,人们面前的未来景观与其说是天堂,不如说更像是人类的地狱。深陷舒适区,习惯了各种享乐的权衡,让人们自我内心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各种各样的欲望变得挣扎且绝望,整个文明也陷入一种愤怒、恐惧、绝望的新世界中。

作品中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吸食“唆麻”,进而制造出一种虚假的迷乱状态。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人都存在对食物、性、药品以及其他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的大量过分满足,短暂的满足给人们制造出了一种虚假的幻觉,也让人们在真理的探求上越走越远。

小说作为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其实真正想告诉大家并不是人物命运的悲剧,而是时代文明冲突下,人们抉择的问题悲剧。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途径,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甚至让人们忽视了对于自身信仰的追求。逐渐迷离的科学技术,让人们逐渐沉沦,逐渐对于科学技术过分“迷信”。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我们更应该清醒认识到,过分追逐科技的发展,往往会让我们丢失对于自身情感、信仰、梦想的追求,成为一个“机器人”。我们只有让自我内心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信仰、梦想的追求,跳出舒适区,跳出“体制”的困扰,探寻生命潜意识所赋予我们的真正能量,方能找到属于我们真正的“美丽新世界”,一个不在迷离缺失的真实世界。在那里人们也终将探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四、推荐书籍

《我们》、《1984》、《娱乐至死》、《暴风雨》、《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