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和我说的,是同一件事吗?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两位同事在争论着某个项目,一位说,这个项目很不错,值得做,另外一位说,这个项目好在哪?哪哪都不行,不能做。争着争着两位都不太舒服,甚至升级到认为对方的人品有问题。
你还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两位好友在聊天时,说起她们共同好友的品味,一位说那位好友品味真好,买的衣服好看,鞋子好看,什么都是好看的。另一位说,你确定你说的人,和我认识的那位是同一个人吗?她的衣服,她买的鞋子,她的搭配,我半点也没看出好看,更不要说品味了。说着说着,好友之间响起了崩裂声,牢靠的友情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隙。
其实,工作生活中的争论,十有八九,大家争论的焦点都不是在同样的点,不在同一件事上。比如说第一个场景,两位同事争论的项目,他俩提到的不错和不好是什么?什么样的项目算不错,什么样的项目算好呢?可能他们都还没坐下来认真地商讨过。
有可能说好的这位看到的好,是由于基于他的估算,这个项目能赚钱。比如说要把农村里的农产品卖到城市里去,成本很低,售价很高,看起来有赚头。
另一位说不好的,可能目前这种农产品季节性强,极易腐败,储存运输的技术目前还不好解决,成本很高。售价虽高,但根本就不足以抵消大部分产品运到后腐败带来的副作用。启动这个项目,肯定会赔钱。
然而,两人一上来就开始下结论了,这个项目好或者不好,说的都是把农村某种农产品卖到城市的事,但这位和那位的着眼点已经不在一个地方了。
就像瞎子摸象故事里的,看起来大家都在讨论大像,但一个是在讨论大象的耳朵,说像扇子,而另外一个是在讨论大象的大腿,说像柱子。所以他们在讨论的已经不是一件事了。
同样地,俩好友之间关于她们共同朋友衣服的争论,可能对其中一位来说,红色是好看的,对另外一位来说,她一看到红色就眼晕。一位的好看和另外一位的好看标准是很不一样的,在标准很不统一的标准下比较,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两位的争论自然也变成无谓的没有意义的争论了。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伤了友情,想想是不是很可惜,觉得像这两位那么冰雪聪明的人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只是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的,发生在工作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中。因为每个人都有主观意见,每个人的主观意见都会有偏差。正是由于特别冰雪聪明,主观意见可能就会更突出。如果不能进一步冰雪一点聪明一点,把自己的主观意见放在合适的参照体系里,再聪明的想法可能不会被看见,甚至被抵触了。
其实,想要你说的和我说的的都是同一件事,也是简单的。先问问自己和对方,说的是什么?各自看到的需求是什么?标准是什么等
甚至,在第二个场景里,俩好友聊天中,可以问问,两人聊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闲聊怡情,还是为了吵闹?如果是为了吵闹,那么裂隙是早就在的,进一步分裂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为了增加知识和怡情,或者增进友情,那就可以多分享各自喜欢的东西,看问题的标准等,让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说的人知道听的人能听懂哪些,听的人也能听懂说的人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