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价值观察:张老师的英雄之旅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10人  贤樂

永澄老师指出:价值=无差别的时间*有差别的行为+被动积累,还说被动积累最重要,价值变现大于价值交换大于主动积累,我接下来就按照永澄老师说的价值观察的方法看一看张老师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张老师是我们业界的佼佼者,是我所钦佩的人,我期待成为他这样的人。

平台和资源的选择
张老师是北科大的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做的博士后,拥有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积累和沉淀。博士后出站后他选择了郑州大学作为安身处,而舍弃了距离家很近又待遇丰厚的河南工业大学,原因就是郑大有丰富的资源和可以做科研的平台,有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因为种种原因离开郑大来到濮耐是因为,濮耐虽然是私企,但仍然具有耐材专业研发所具备的仪器设备等科研平台,是这个平台吸引了他。

环境的试炼
来到企业后等着他的是公司产品的种种问题,产品在各地现场使用到处起火。他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三大件,包括浸入式水口、塞棒和长水口。他通过现场考察,了解到材料适应现场应该具备的性能,又从性能出发推导出产品应该具有的结构和组成等性质。还有更重要的是剖析全世界市场上的优秀产品,了解它的组成,结构和使用条件的配合,弄清楚它为什么这么做,模拟出它的配方组成。然后在实验室日以继夜的看资料、做研发,公司是一周工作5天休息2天,可他在做实验时7天全部投入,为的就是做出产品解决问题。
试验品出来之后,他又亲自到现场观察产品使用情况,甚至每天只休息4h,为的就是亲眼盯着产品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损坏的,然后验证自己的假设,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就是这样,张老师他解决了三大件的许多问题,积累了从现象中看到问题本质的经验,运用这一能力,结合自己丰富的基础知识,可以敏锐的发现产品应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所以很快在公司获得了认可,领导都认为张老师是有两把刷子的,然后又让他从事滑板的研究和改进。他看了石凯的博士论文,把滑板所遇到问题进行定义,缩小试验范围。然后又看了不少滑板方面的论文,在实验室进行了相关研发,只下了一个配方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然后在没有改动滑板配方组成的情况下,采取一些物理的措施,很快就解决了滑板产品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紧接着卞总经理又委托张老师处理透气砖总是漏钢炸裂的问题,当时公司在全国市场范围内的透气砖有近半数以上出现有漏钢炸裂事故。张老师当时也没有多大的把握,但经过一番分析和研究。就和当时负责透气砖产品的技术人员结合,以现场试验很多次都没成功的湘钢五米板为试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和组成,并且一举获得了成功。那一年年终,卞总还给张老师发了几万块的奖金。

平步青云
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原技术副总任期满后,张老师众望所归荣任技术总裁,进入公司领导班子。参与公司日常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决策。
直到三年任期满,他没有连任。据他口头讲述,他觉得这三年都浪费了,是自己技术研发生涯的平台期。不过在这三年中看清了公司人事间的种种纠葛。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他连着读了好几本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对公司日常发生的事情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洞察力,往往能一语点醒梦中人,道出问题的实质。真是获得了从研发到管理的双重打通,仿佛练就了从所有现象剥离出本质的火眼金睛。

回归研发游刃有余
他告诉我自己已经具备了自己给自己开题的能力,他能从市场和客户的反馈中找出共性问题,以此作为课题进行攻关。他现在每天都是带着几个研发助手一起在实验室反复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设。
他告诉我研发就要全身心的投入,行走坐卧都有思考正在做的课题。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比如看到一张我电脑上的佛教伞幢图片,他说这张图有趣啊。我当时还以为他对佛教感兴趣呢,于是就把照片发给他。谁知他又来办公室分享说,这个照片给了他灵感,他要在耐材透气砖领域掀起一场创新革命。虽然很难,但做出来,他人也很难模仿。就像永澄老师讲的,打造自己的护城河,越是难做的事情,越是知道怎么做能做成,但他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只要做成了就很难被人逾越。

最后,回到价值=无差别的时间*有差别的行为+被动积累。张老师从郑大来到公司研究所处理产品问题,就相当于接受英雄的试炼,来到了黑天鹅事件高发的价值网络中。并最终通过自己过硬的基础知识和他所带领团队的努力,收获了价值的变现。

张老师如此,李志刚博士也是如此。当年李博士从郑大毕业后回到洛耐院,仅仅两年就评上了教授级高工。他在洛耐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通了好多耐材体系的本质,他需要的就是运用和验证自己的设想。当时洛耐院的待遇并不高,他的亲人又急需用钱。于是一咬牙来到了苏嘉,在苏嘉待了有半年多,发现这个公司的文化并不适合自己。他们把他当顾问一样供着,不让他负责具体的产品研发。只是有产品研发上问题需要咨询时就请他支招,但最后也没有反馈给他。他觉得有些郁闷,整天没事可干就废了。同时家人也需要他的照顾,于是又从苏州来到了郑州一带。找了个做铁沟的厂家,铁沟正是他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李教授他在洛耐院做过多年的基础研发工作,对耐材各个体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需要的就是历练和舞台,能够把他对耐材的理解付出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所以说他来到郑州后如鱼得水,一个人负责了全国上下十几条铁沟,做的业绩非常好。对铁沟料的理解如火纯青,拿张老师的话来说,在铁沟料上能和李教授说得上话屈指可数。

而我呢不同于张老师有火眼金睛,能够洞察秋毫,自己给自己开题。也不同于李教授,拥有对耐材各领域独到的见解,随便找个小厂,只要有常规的抗折耐压气孔体密,高温抗折等检测设备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做出很大的成绩。如果能有更先进的电镜衍射等围观剖析设备,他兴许就能上天。

回归自身
拿张老师的话来说,我需要历练。就像一个刚从新手村出来的小白,需要不断的打怪升级。如果上来就做一个世纪难题,好多专家都无解的课题,就像新手村的小白大战终极BOSS,我这不是找死嘛。
我现在需要找些小怪来练手,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投入到一个愿意给我时间和空间去做研发,逐渐成长的价值网络中去。哪怕它只有一个产品,但技术力量缺乏,过去之后先用2年剖析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先进产品。逐渐积累自己的认识,不断的实验改进,培养自己从现象中抽离出本质的眼光,不出5年就会得到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