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6‖移情与角色错位
真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事求是,努力让自己的认知接近现实。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由于我们的主观想法和情感都太强烈了,所以,常常会扭曲客观的事实,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就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在诗歌中,移情作用堪称司空见惯,
比如普希金在《致大海》中有这样的诗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大海波涛汹涌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诗人却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投射其中,认为翻滚的波浪就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以及临别时的呼唤。通过移情作用,诗人将内心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为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了生命,给人以认同、共鸣和美感。
然而在心理学上,移情作用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在于,心理医生可以运用移情作用,把患者带入那个导致了他们心理疾病的场景或关系中,扮演患者的父亲或者母亲,帮患者重建他们的认知。
而坏的一面在于,如果患者产生大量的移情作用,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生活与虚构,自己与他人,就会导致他们在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严重错位。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可以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充分培养出自我意识、他人意识以及组织意识,这意味着他们能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而证明其独立完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比较准确地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别人的想法,哪些是自己的想象,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并积极融入社会。
如果原生家庭缺乏爱,或者长期溺爱孩子,孩子就会出现认知粘连,陷入思维迷雾,不能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分不清家庭与学校、父母与老师、个人与集体,甚至家与国的界限,常常会以对待父亲的心态对待上司,用对待家庭的心态对待国家。
我的妻子莉莉是中国人,她告诉我,古代中国人对地方行政管理人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父母官”,而皇帝则会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庭。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由移情作用所导致的认知粘连和思维迷雾。
父母是父母,官员是官员,家是家,国是国,如果以要求父母的心态要求官员,或者反过来,官员把管理的对象都视为自己的儿子或者孙辈,无疑会造成天下大乱。
能够让自己的意识走出家庭,既是意识的成长与进步,也是对生命的展开。英国诗人赫伯特曾说:“蠢人在自己家里知道的事情,要比聪明人在别人家里知道得多。”
如果我们的意识一直停留在狭小的家庭范围,或者以看待家的观念去审视世界,把对待家庭的情感转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就会与现实严重脱节,成为一个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