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用“爱”表达

2022-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蓉儿迟

中国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过程中,有其精华内容的沉淀,也有其糟粕东西的沉积。“孝”既是美德,也因为强调过了头,而成为几千年来压在无数孩子心头的枷锁。

我格外崇尚的是“爱”。因为“孝”只是单向关系的表现,而“爱”却不同,爱是双向的,更加具有包容性和表达力。“孝”带有千年的约束,因此,里面包含沉重的道德力量;而“爱”既质朴又新活,具有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更有推动人自发行动的巨大能量。一个带有被动行使、仿佛欠了债般的感觉,一个是主动作为,具有正向循环的特质。因此,“孝”是沉重的,而“爱”要轻松得多。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妈妈爱你,妈妈也需要你的爱。

当爱在我的心头涌起,唇间托出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美好而又温暖的感觉,为此付出多少,我都愿意。

当父母年近耄耋,我尽心照顾他们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充盈着爱的。因为我的所有付出不仅是源于他们给予我生命和对我的所有付出的回报,更基于自身的责任和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

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也做了我爱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了传统道德要求我做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理解,在爱的伟大力量之下,我在朋友圈不时激荡文字:既便我渴望千山万水地飞翔,也会主动剪断自己的翅膀。因为,我不愿错过父母的老年,正如不愿错过孩子的童年、少年一样。而陪伴里同样也有心间的万水千山,需要时时凝望。人生就是一场相逢,与我们在乎的人的相逢,并且乐于把他们设计进自己的人生。

其实,“孝”本身是好事,它应该是“爱”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被强调得过了头,所以,这“孝”里便有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力量。

当年龄日长,阅历日深,思考力越强之后,我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有了顿悟式的明朗。

例如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句出自《孝经·开宗明义》,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年轻的时候对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认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又一大约束,令人喘不上气。关心孩子就是关心孩子,偏要扯上父母本身。为什么所有的价值观照最终都要落在父母身上呢?

现在我则认为,其实古人是智慧的,他主要是借指身体发肤这些可见的外在物质,引导孩子要学会爱惜自己。由小见大,从爱惜身体到爱惜名节,遵纪守法,才可能在珍视生命中,发挥人生与社会价值,最起码能够安稳一生。

再把这句话落到父母身上,不从受之父母的角度,而从对父母负责的角度也是适用的。

我二姨父入养老院已三年,因为疫情,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得见。表弟很孝顺,只可惜有心孝亲,却自顾不暇。让人唏嘘不已。

由人及己,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为此,我在朋友圈写了如下文字:

爱母亲,源于爱自己;爱母亲,也必须爱自己。我们爱着自己,鲜活地、灵动地、深情地,因此才会有足够的能力回溯到生命的根结处,源源不断地去探寻,探寻我们是谁、生命的源处是怎样的。才可能最终与源处的能量交集,产生不间断地融合,最终与父母在某些地方合一。

我不喜“孝”字,是抗拒千年的道德枷锁;我喜欢“爱”字,是想弘扬更高的人格和社会力量。

我“孝顺”父母,不是因外在力量的约束,而是源于发自内心的生命召唤与激情。

我喜欢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强大的力量,我更喜欢赋予它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生命力。为此,不断地学习、思考与践行。

女儿上大学前,我对她说:天高路远,从此任你飞翔和驰骋。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在我70岁身体不错的情况下,妈妈遥望并助力你,但之后,你必须回到我身边。我爱你,我也需要你的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