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子墨·日课⑥】《富足》

2016-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子墨_
【子墨·日课⑥】《富足》

     今天我想聊一下《富足》这本书,初对此书有印象要追溯到去年的联想之星WILL大会上了,当然之前也有从王煜全那里耳闻,但是印象深刻是出自周其仁老师对此书在大会上的隆重推荐,后来在书店里一直没见,自己的书也没有看完就想缓缓,不曾想一缓时间就到今年年底了,昨天我刚拿到这本再版的《富足》经典版,不过书封面写的是16年第1次出版,嗯存疑,先略。

      《富足》在本书中,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有力地阐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无限计算能力、宽带网络、数字制造、纳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数型增长的科学技术,指出这些技术将使人类在未来20年内获得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将要远远大于以往200年所取得的。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够满足地球上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了,而且很快就能更进一步。富足时代已经触手可及了。本书的任务呢也是积极乐观的推广这一观念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它主要阐述了如何提高全球民众的生活水平。

       这本书我刚看完《第八章》大约三分之一的样子,谈到了科技慈善家,已经看到不吐不快的一刻,哈。故提笔先想记录一点对本书的看法,在这一章中,主要是讲慈善家如何成为强大地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文中讲到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财富必须用于回报社会,让世界变得美好,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钱留给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把财产遗赠给国家公共部门。卡内基特别热衷的一件事是,告诉别人应该如何帮助他人。这段话我想结合一下我去年在斯坦福的参观经历谈谈我对美国大学的感观,斯坦福大学是美国最崇尚自由的学校,这是一个百年学府成功的前沿思想,校园规划的非常漂亮,作为古色古香的校园里,随处都可见到绿树成荫,随处可见捐赠的以企业家命名的各大教学楼,从校园文化和旁边简介中可以了解到捐赠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富有精英阶层反馈给母校的贡献很凸显。

      美国人为什么要把挣来的钱再捐出去,这有两个主要原因。书中讲到首先这是过去基督教的一些传统。比如洛克菲勒在没有发财前一直把自己收入的大约5%甚至10%捐出去,甚至在他还只是一个学徒工时就开始了。其次,美国富人大量捐钱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反垄断和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的。这些富豪,也就是在2010年,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特德.特纳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钱是为了让孩子做所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炫富和无所事事。所以今天在美国,真正的富豪不是通过穿戴和名车能够看出来的。真正的富豪常常是这类名牌大学的捐赠者,他们坐在大学或博物馆董事会里,他们的名字刻在大学的大楼上、某个重谢或者图书馆以此命名,他们会给大学捐赠奖学金和教授的讲席,会给博物馆捐价值连城的收藏品,或者建立一座研究院。这些人常常深居简出,最为我们熟悉的巴菲特就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住在他的小屋里,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提出自己来自某个家族。(当然,那些孩子的同学常常会把信息挖出来),科技慈善家是实现富足的一个重要力量,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问题了,他们已经影响到了金字塔的各个层面。我认为他们很有可能会解决很多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公司和新的工作机会,最终这一切都将会给地球上数亿人带来繁荣富足的生活。美国是少数不仇富的国家,我想这和富人们的捐助有很大的关系。

      回头再议蒂尔先生认定中国人“明确悲观”的根据。我认为他找到最靠谱的理由,不是漫长文明史留下的思维定式,而是向前看不到明朗的前景。请看如下议论:“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中国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电,建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价格不断攀升,没有什么办法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赶得上世界那些最富有的国家,中国人也知道这一点”(《从0到1》,第87页)。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现存技术,以10亿人口计数的中国,要想都过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资源和环境都支持不了。早有这么一说:全世界都要过上欧洲人的生活,需要三个地球;要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需要五个地球。可是,哪里有三五个地球?结论是不可能,这才是中国人“明确悲观”的真正由来。

      要害是照搬、仿制支持现有发达生活的技术,几亿人或许行,十几亿人、几十亿人断然不成。环境已经发出了警告。倘若把经济开发的环境成本全部“内化”为价格,那么现代享受对多数人口注定贵不可及。谁能劝说人们安于“耕地靠牛、点灯靠油”的传统生活呢?继续向前现代化,要承认现存技术再先进也还不够先进。欲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现代化需求,研发不能停、创新不能止。要让中国人——还有非洲人和其他人——普遍明确而乐观,从0到1尚不够,还要有能耐把不断冒出来的1,在环境支持限度内扩展成为N——可不是小数目的N,而是10亿、13亿、30亿。如果我没误读,这也是《富足-未来比你想得还要好》一书的中心观点。此书作者彼得.戴曼迪斯是工程学背景的哈佛医学博士,又是美国商业太空领域的领军人物。

       周其仁老师说:看来我们要面对一个闭环。明确乐观的未来观,是一切经济、科技革命行为者的精神前提;可是只有当最神武的科技展示出多数人也可以过上富足生活的现实前景时,人们才可能普遍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老问题要新解,我们在游学中感悟到一点,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创新创业的最优主体既不是超大组织里所有人,也不是单枪匹马的先知先觉。最优创新组织是不大不小的“群”——同气相求容易达成共识,互相欣赏、互相切磋、互相鼓舞,组织成本不高就形成一致行动。群与群交互作用,行动出正果,就可以感染更多人群。这像生命一样,能够无中生有,是起于“一锅原生浓汤”,活跃分子凑到一起,闷在一块,高频互动,直到长出一个新结构。从这点看,革命、改革、建设,在发生学上是一样的。

       百无禁忌想、脚踏实地干,对未来严阵以待。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看完部分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类所拥有的应对重大挑战的重要工具,正是心灵。

【子墨·日课⑥】《富足》 【子墨·日课⑥】《富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