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空杯心态”真的管用吗?
在成人的培训中,经常会听到讲师讲到一个观点,希望学员做到“空杯心态”。
什么是“空杯心态”呢?
就是讲师在讲课时会强调把自己比作“杯子”,当你本身就有很多的东西时,就很难再往杯子里加东西,只有把“杯子”放空,然后再学习,才能更有效果,这当然是一种很美好的期待,学员也希望自己吸收最多的东西。
但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讲师让学员放空,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过往多年学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教训马上忘掉,除非讲师给他们打一针“遗忘针”。可有的讲师在课程开始时,大讲所谓的“空杯心态”,甚至还讲个故事来说明。
故事说有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去大师那里求道。大师用茶壶给他倒茶,明明满了,可大师还不停下来,水自然撒了满桌。年轻人对大师的做法感到很奇怪,大师说:“你的杯子是满的,水怎么还能倒得进去呢?”年轻人大悟,深刻认识到,要想学习,必须“空杯”。
但其实即便比之前的杯子空一些了,但是想要做到“空杯”还是很难,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是告诉学员怎么做到空杯心态的,而是从讲师的角度来讲,面对并不空的杯子应该怎么培训呢?这里借鉴一些书籍当中的理论,并分享一些实践中的感受。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本身是违反心理学原理的,有一则建构心理学原理,讲的是成人的认知结构,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
皮亚杰认为智慧是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他提出了同化、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过程。同化是把外界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顺化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而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
根据我们我们上学时的经验也是如此,我们学了物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用到了很多数学的东西。学完了物理,就把物理整合到数学的认知结构中,最后又把化学整合了进来,然后形成了物理世界的客观认识。可我们如果学习气功,那就无法和你现有的数学、物理结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认知结构要发生重组,可能就会从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变成为个半唯物主义者,进而变成一个唯心主义者。有人参加了某组织的活动,回来以后,抛妻弃子,千金散尽,性情大变,就是被该组织顺化和“重组”了。由此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张和抛弃,而顺化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当人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事务时,他是平衡的。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认知新刺激时,平衡被破坏。而顺应就是寻找新平衡的过程。我们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不断地循环,也在不断地进步。以此同化和顺化理论为基础,可以说明人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空杯完全是不可能的。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呢?从华为出来的人,到联想去上班,一定带着华为的痕迹,不可能一下就成为联想人,反过来也是这样。可见,成人在面对一个新观点时,他们都是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和评估,最后才有可能接受这个新观点,并把这个新观点整合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去。所以在给成人上课时,讲师要对成人的抵触和评价,都给予理解。
那就需要讲师在准备课程和授课的过程中考虑到学员本身的情况和他的认知架构,然后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讲内容传递给学员,比如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共同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要比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好。
另外,运用动手操作和实践演练的方式都可以更加有效的提成课程效果。
注:本篇文章的内容缘起自今天进行的内部培训,结合自己的反思和查找的资料后形成的,因为今天又要加班,所以是利用工作的空隙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若存在不妥之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