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书写是记忆的生活》有感
今天从一个作协群里看到了这篇文章,以为是记叙文,仔细一看,原来是议论文。在谈写作的问题。我一看如获至宝,哪还用得着看这个写感悟,看那个写经验,贾平凹大师的经验就在眼前。
我没有看具体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看了很久,而且看得很仔细,有时候忍不住截图。作家就是作家,表达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节奏感强,还富有趣味性。以至于如此长的一篇议论文,我一气看完,还想再看一遍。
边看作家的论述,边思考自己的写作,审视自己的写作。突然觉得,自己不过是记录生活,根本跟文学不太沾边。虽然,我可以天天洋洋洒洒几千言,但这个东西不光是看量,还得看质啊!豆大的钻石价值成千上万,一地的乱石分文不值。所以,再回首自己的文章,真的很汗颜啊!
作者说,写文章,就像呼吸,一定遵从自己的呼吸,长句短句,随心所欲,不可随意改变,乱了呼吸,就像人,肯定活不好了,只有呼吸自然顺畅才舒服啊!你写得舒服,别人读得也舒服。
写什么,怎么写,这其实是写作的两个终极问题,有点像我们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怎么教固然很重要,但教什么是前提,它是目标,是方向;怎么教是过程,是方法。作者说这里可以看出人的兴趣,胆识等等。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啊!你的文章就是你的生活啊,或者说是你跟社会联系着的生活啊!
我还是两眼在自己,在孩子,在老公,在家人身上,眼睛放出去的很少啊!这,不是不可以,是不“作家”,作家是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当然,我不是作家,也没想成为作家,不必考虑那么多。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已经不错,就像疫情期间,把自己管好,不给国家添乱,就是“战士”。
写作需要悟性,需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摸索、感受,就像学车一样,无论教练讲得多么透彻,你背得多么滚瓜烂熟,你不上车实践,是学不会开车的。
至于写作的那些艺术性,比如审美,比如趣味,比如节奏等等,都要你慢慢去学习,去感受。
看了这篇不光对我的写作启发很大,我觉得连看自己所教的课文,都有了新的视角和感受。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