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付费的小思考-3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青蛙巫坞

03 知识付费行业在中国的兴起

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的知识付费元年,因为这一年各类知识付费产品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兴起,主要是以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和服务为主。

与之前不同,过去中国互联网的社交产品、移动互联网产品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模式,中国很少有原创模式。

但知识付费这波风口来得不太一样,很多新创产品形态是在中国第一次以较大规模出现,比如在行、知乎、得到、分答、喜马拉雅等等。

对于为何知识付费这波行情爆发在中国,我很有兴趣想深入了解,所以搜集了一些书籍和文章,但没有找到特别深入系统的分析。

找到一段易观国际对这波知识付费兴起的背景分析:

一是居民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发展型消费提高;

二是移动支付普及,对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发生转变;

三是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选择行为更为成熟。

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但不全面,按照我的想法补充几条,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四、和中国投资的大环境有关。

中国从2010年后进入了一个资本过热的时期,基建、地产对热钱的吸收已经有限,彼时中国最大的投资机会就是互联网经济,催生了很多概念型投资领域。知识经济在当时也是概念型投资的一种,有资本的助推,知识产品和服务平台借力崛起。

五、中国知识型岗位的规模庞大,而且增长迅速。

有研究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关系的学者认为,并非是教育投入带来经济增长,而恰恰是因为经济增长,高薪职位增多,而促进了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以获得求职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这几十年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知识型岗位规模庞大,有明确的“知识致富”的指挥棒,人们更多将知识付费视为是投资而非消费,这样的“认知账户”对知识付费行业是很大的利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价格的敏感。

六、共享经济和娱乐互联网的共同带动。

2015年共享经济在中国兴起,不提共享经济如何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我觉得共享经济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它培养了人们对资源重配的意识,即“放对了地方的垃圾也能产生价值”的观念。

有了共享经济打底,人们对知识付费的接受度就高了很多。

另外,之前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早、最好的一块领域就是娱乐,2016年网上娱乐成为常态,也陆续开始接受了付费模式。对于人的精神需求而言,娱乐和求知并不全然是此消彼长,也常常是并行增长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共享经济和娱乐互联网共同带动了用户对知识付费有较高的接受程度。

欢迎留言讨论,转载需告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