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凫山话伏羲》前言目录后记
前 言
邹鲁凫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部,与滕州市、微山县接壤。从地理单元看,凫山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之鲁南丘陵的西南边缘,属泰沂山脉中段西侧向西凸出的一个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从中国自然地理来看,它是秦岭--淮河以北一条特殊的地理分界线。虽山不高不大,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曾经养育过我们的祖先。
据史学家考证,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们的始祖太昊伏羲就来到凫山周围拓土开疆生产生活。他们用无数的神话传说勾勒着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传说至今仍在凫山山套间随风传颂……
在邹鲁凫山及其周围地区,自距今8000年前的北辛文化开始,至夏、商、周三代,文化发展脉略明显清晰,无任何一地能与之比对。这里水源丰富,对早期人类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这里虽多丘陵,但遇到洪水泛滥及大灾之年,原始先民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这里山中多林,可借狩猎、采集维持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把邹鲁凫山称之为“风水宝地”。可以这样讲,在邹鲁凫山及其周边地区,相对稳定的居住,绵绵不断的水脉,孕育了东夷文化和凫山文明,并对以后邹鲁文化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邹鲁出现孔子、孟子并由他们创立儒家学说有着历史的必然。前者是源头,后者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
从文化研究的严谨角度讲:“伏羲”之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其正确的叫法是“太昊伏羲”,后被人们简化俗称“伏羲”。这个名号含两族群之名:东方的大汶口文化的太昊族群和西方的仰韶文化的华胥族群。雷泽湖畔碰撞之后,东方的太昊族群的雷龙与西方的华胥族群的华胥媾合生伏羲氏,即应是太昊伏羲氏。至此,第一代太昊伏羲出现。第四纪冰川来临,洪水上涨,海水入侵,整个泰沂山区与凫山丘陵被水淹没,太昊伏羲族群不得不离开古雷泽湖畔,有的西进,有的东移。东移的族群退到泰沂山区落脚到泗水的源头---雷泽湖一带;退到凫山丘陵的族群在这里就发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传奇故事--滚磨成亲,爷娘创世。随后始画八卦、发明网罟、始定姓氏……于是,在这里产生了第二、三、四……代“伏羲”,此后,一代代的首领都叫“伏羲”,“皆袭伏羲之号”。
山不在高,有庙则灵。凫山是伏羲、女娲凤姓部落的中心,伏羲女娲兄妹传说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由于它产生历史的久远性和发展演进的多元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从鲁东南、苏北到古雷泽,从鲁中山区到邹鲁凫山和鲁西平原,特别是在邹鲁凫山一带,伏羲女娲的传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经过历代扩修的气势恢宏的羲皇庙,应是迄今国内唯一的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伏羲女娲的家祠祖庙。伏羲的传说和话题源远流长,史籍说了几千年,民间口头传了几千年。我们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时常为伏羲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励。伏羲代表和体现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涵盖着人类的初创性文化。
作为邹鲁凫山的后人们,理应了解我们的先祖伏羲,把伏羲从神话传说中拉回人间,走进历史,成为信史人物。承传伏羲文化的创造和创新精神、人本和人文精神、奉献和献身精神、进取和团结精神。《邹鲁凫山话伏羲》是作者从笨拙《邹鲁凫山文化》一书中抽取的,即第二卷伏羲文化。从七个方面进行微探解读:第一章,邹鲁凫山地脉水脉;第二章,太昊伏羲族群溯源;第三章,伏羲避难邹鲁凫山;第四章,伏羲聚落后裔遗存;第五章,羲皇庙的恢弘气势;第六章,伏羲女娲人文始祖;第七章,赋诗碑记铭刻赏析。本书至少能帮助读者明白四个混沌记忆:
第一,厘清伏羲的来龙去脉,提出伏羲的源头、出生地及里籍的两种学说。
本书在众多文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伏羲的源头的两种学说:一是本土说。认为:伏羲的里籍有泗水雷泽说和成阳雷泽说,这两说,道出了一个事实,“伏羲的出生地在东方雷泽”。其源头是泰沂山区的“沂源猿人”;二是非洲说。认为:“沂源猿人”不是伏羲的源头,至少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祖先。因为,考古资料显示,在5万年前---10万年前这段时间,我国境内尚没有任何古人类化石出土,特别是在2万年前---8万年前的冰冻期,原本生活在本土的古人类很快灭绝,从人类基因突变看,Y-染色体标本中都发现了M168突变体,全世界四大人种有共同的祖先在非洲。
第二,确信大汶口文化就是太昊伏羲文化,7000---5000年前的伏羲时代是东夷文化的发展高峰期。
按照本土说解读,沂源人下山后是沿着沂、沭、泗河顺流发展的,通过10万年前和3到2万年前的2次迁徙,在其中下游地区居住和繁衍,并一直延伸至苏北和鲁西南。按照非洲说解读,东非智人在大约2---3万年前进入南亚的两股人群,一股通过缅甸穿越云贵高原进入西北黄土高原,发展为仰韶文化,成为华胥族群;一股沿东南沿海的海岸线进入江苏、山东、环渤海以及东北地区,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成为东夷族群。仰韶文化沿黄河济水东移,大汶口文化沿泗河和鲁中南丘陵的西南边缘西进,在古雷泽产生了远古时代的文明,形成了东夷文化的发展高峰期。
第三,建构邹鲁凫山是伏羲的发祥地,羲皇庙是祭祀人文始祖的中心的理念。
邹鲁凫山是洪水时期伏羲族群的避难场所,为大昊伏羲氏之域,有与伏羲传说关联的古地名和遗迹,且有伏羲后裔定居于此。《左传》载:“任、宿、须句、颛臾,凤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尔后的史书典籍均以此为据。这是太昊伏羲氏部落生发于以邹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的重要史证。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凫山他的“领土”上有三处集中呈三角形分布的祭祀庙宇。一是邹城郭里羲皇庙;一是滕州染山伏羲庙;一是微山陈庄伏羲庙。由此,我们可以说:鲁中、鲁南、鲁西南、豫东南、苏北、皖北,这样一个范围广大的区域,是伏羲的发祥地,邹鲁凫山是祭祀人文始祖的核心区域。
第四,明白邹鲁凫山伏羲文化进入人们的信史视野,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官方,一条路径是民间。
民间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对官方文化进行解读,而官方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民间文化的提升,先后经过六次归纳杂糅。第一次是由孔门七十子后学编撰而成的《周易·系辞》;第二次是皇甫谧著《帝王世纪》;第三次是司马贞作《三皇本纪》;第四次是罗泌著《路史·禅通纪·太昊纪》;第五次是马骕著《绎史·太古记·太暤纪》;第六次是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著名学者曾涉及伏羲的研究,他们用神话学或民俗学的方法,把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结合起来,使伏羲文化的研究有了大的转折,形成伏羲文化的信史时代。
本书话说的伏羲,是活生生的、有肉体和灵体的一个人,在邹鲁凫山有他的生活区域和所作所为及其治理天下的成绩单,他是一个可以能够走出神话传说,进入信史殿堂的中华民族的“人祖”、“百王先”、“人文始祖”。
伏羲传说是既亦梦亦幻又真实可触,既简约明了又神秘莫测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深扎中华文明之“根”的首个中国故事。伏羲先天八卦蕴涵的宇宙观,是中国独特的三观,是关于中国文化之“魂”的可开万世太平的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声音。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邹鲁凫山地脉水脉
第一节 凫山的人文地理
第二节 凫山的地质地貌
第三节 凫山的灵脉河湖
第四节 凫山的生发沃土
第二章 雷泽湖畔碰撞融合
第一节 太昊族群的源头
第二节 太昊族群走出大山
第三节 伏羲生于东方雷泽
第四节 雷泽湖畔履迹碰撞
第五节 太昊伏羲族群的流布
第六节 太昊伏羲氏的迁徙
第三章 伏羲避难邹鲁凫山
第一节 凫山是伏羲女娲的避难地
第二节 凫山是伏羲女娲传说的原生地
第三节 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
第四节 伏羲与女娲的关系
第五节 伏羲女娲传说的演变
第四章 伏羲聚落后裔遗存
第一节 伏羲的聚落遗址
第二节 伏羲的凤姓后裔
第三节 伏羲在凫山的遗存
第四节 伏羲在凫山的祭祀庙宇
第五节 伏羲在画像石中的形象
第五章 羲皇庙的恢弘气势
第一节 羲皇庙建年考
第二节 羲皇庙寻踪
第三节 羲皇庙的记忆
第四节 羲皇庙被毁真相
第五节 羲皇庙的价值
第六章 伏羲女娲人文始祖
第一节 伏羲名号姓氏
第二节 太昊伏羲合为一体
第三节 伏羲形象的多面性
第四节 伏羲的卓越功绩
第五节 伏羲始祖地位的确立
第六节 伏羲信仰的形成
第七章 赋诗碑记铭刻赏析
第一节 凫山的赋与诗
第二节 中国皇统第一碑
第三节 羲皇庙碑文石刻
第四节 羲皇庙碑记
第五节 凫山人祖庙诗
后 记
丙申年庚子月辛酉日,农历11月7日,接到《邹鲁文化丛书》编委会通知,让我把研究邹鲁伏羲文化的书稿进行梳理,比较详细地解读“凫山·伏羲·羲皇庙”,普及伏羲文化知识,并作为“伏羲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的文化参考,以《邹鲁凫山话伏羲》为书名予以出版。
邹城郭里凫山是伏羲女娲发祥地,既有聚落遗迹、后裔遗存,又有祭祀庙宇和传说故事。这里是人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原文化、根文化。
太昊族与华胥族雷泽碰撞之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出现,洪水出现之后,他们从古雷泽退到邹城凫山,在这里生活奋斗,繁衍人类,推演八卦,结绳记事,打渔游牧,实行对偶婚姻,并在凫山设家庙祭天、祭地、祭祖。伏羲仙逝后,凫山成为伏羲祠所在地。随着伏羲族群的发展壮大,伏羲的事迹随外迁族人逐渐传播到中原等广大地区,因而到处有他们的传说。建都淮阳后,他们的后裔又渐次又回到故里,从尧王、周初开始,到须句后人,开始建庙祭祀伏羲。
远古人对蛇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化成龙,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近几年在凫山周围发掘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尾部相交图的画像石即是佐证。如果说伏羲生于雷泽,葬于凫山前,而成大业则在以凫山为中心的鲁南和鲁西南的广大地区。凫山是伏羲时期的“西柏坡”、“井岗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从凫山走来。
据史料记载:对伏羲的祭祀始于秦早期。西汉初年,继承秦之郊祭制度。东汉沿用此制。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祭之。北宋乾德四年(966年)祭祀伏羲用太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诏命全国各地通祀三皇。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三皇庙,祭祀取消。由于伏羲及其部族长期生活在凫山,凫山又是伏羲一生中最辉煌时期的根据地和指挥中心,使得伏羲文化非常丰富,主要有:一是凫山是伏羲及其部族长期生活战斗,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的根据地;二是凫山是东方人文初祖伏羲、女娲长眠处;三是在鲁南凫山一带,伏羲、女娲传说流传广、纪念遗迹多;四是凫山是伏羲、女娲、少昊、颛顼等中华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五是凫山是伏羲的家庙所在地;六是伏羲及其部族在凫山为中心的地区有许多发明,如伏羲画八卦以展民用、结网罟教民渔猎、制嫁娶肇启文明、作甲历始有年月等。
伏羲文化源于尧王始于周初盛与唐王,相传大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御驾东征回归路过此地,人困马乏,兵无食粮,马缺草料,人祖娘娘救唐王于危难之中。唐王班师回朝后,为感人祖爷娘伏羲女娲之恩,特令尉迟敬德带着大批官银,修庙以祭祀爷娘。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唐王之前,凫山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伏羲祠”所在地;第二,“凫山人祖爷娘”就是凫山神,属凫山文化范畴。对凫山神的崇拜,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曾达到过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用黄土捏人创造人类是女娲神话故事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凫山至今最盛行的民俗是“拴娃娃”。这与凫山文化完全相符。古人“修圆坛祭天,修方坛祭地,摆一牌位祭祖。”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人们效仿佛教的办法,把自已祟拜的神,塑成各个不同形态的像。女娲是女性,是凫山神的象征,凫山女娲自然就成了女神。
邹城有邾子君迹,孔子圣迹,孟子贤迹,道冠古今,泽披中华,故冠以“文化发祥之地,孔孟桑梓之邦”之美誉。
我的家乡郭里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渊源博大精深,是邹城市凫山文化的密集区域。提起郭里的人文文化,人们会想到大汶口文化遗址、伏羲陵女娲墓、汉魏时期的石刻墓群、高平县故址;提起郭里镇的伏羲文化,人们会想到羲皇庙、滚磨成亲、老磨台,想到画八卦、捏土造人、炼石补天、火烧爷娘庙;提起郭里的汉画像石文化,人们会想到到伏羲女娲交尾图、车马出行图、胡汉战争图、泗水捞鼎图;提起郭里的名士文化,人们会想到王龚、王畅、王粲、王弼、王叔和、刘表、刘宝、张俭、张湛、仲长统……
让郭里人既充满自豪又倍感惋惜。凫山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根文化。它世代相传,滋养着每一个郭里人的心灵,做一个郭里人是何其的幸运和荣光。特别是针对郭里镇凫山一带地方史资料匮乏和流失严重等现况,由此,我产生了探究追寻凫山区域历史地理文化,构建凫山区域地方文史体系框架的念头。
朱光潜在《论人生的价值》中说“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且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我的理想只是尽我心力,在文史研究方面对家乡有所建树而已。
2004年4月,我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民族精神乡土教育丛书编委会聘为编委,负责邹城市读本的编辑工作,9月我主编的《邹城乡情》一书由人民日报社出版。那一年我41岁,那个时候,我就痛下决定,着手开始准备想写关于老家郭里镇凫山一带的区域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有理想就有动力,为了掌握凫山一带的历史地理概貌,我一有空闲就去爬凫山,或察地貌或静静思考,一有时间就去窜村庄采访。不管是山上的自然人文景点,还是村里老农讲述的传说故事,我都作详细的笔录、拍照和进行文字的整理归档,初步形成了凫山文化内容的第一手资料。
2005年9月,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我也就从企业重新回到了教育这一行。学校领导安排我编辑学校校报的工作。由此,我又学了一份编报纸的活。在此岗位上,得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史资料,思路和眼界更加开阔。在这期间,除了编好学校校报教好课之外,平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三天两头就往郭里凫山一带跑,深入乡间调查、询问、考察、搜集有关凫山文化的资料。
2006年4月12日,《邹城乡情》获全国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高级评委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在评委感言中说:“《邹城乡情》教育读本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已从单调、单板、缺乏变为生动、活泼和丰富的生命力,大大提高了德育的亲和度和针对性。”
2008年6月,阐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在行动中创造教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学参考书出版之后,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后,又开始了凫山文化的编撰和考察当中。
2009年9月,呵护中(职)小学生生命、保护学校安全的《知识拯救生命》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自2010年至2014年先后指导参与郭里镇、张庄镇等乡镇小学和中学的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设计策划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传承儒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特色儒学校园文化项目建设。参与了由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牵头组织的两孟旧街区的调查工作。先后得到邹城市领导和多位学者专家老师的教诲和支持,受益良深。因此,不敢对凫山文化的编撰工作有所懈怠。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凫山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是什么?现实的凫山文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对比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作为凫山脚下走出来的文化人,愚以为凫山文化的发展似乎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挖掘、整理郭里凫山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为郭里凫山文化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仍然感觉厚重的历史文化没有被利用起来。因此,在当下文化大发展的上升期,如果不加快发展,历史文化可能会出现断层,而我们这代人将有愧于历史和这个时代。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穷不忘乡,富不舍土。质朴而神圣的家乡,吾生于斯,长于斯,深受代代相传的文化熏陶,点点滴滴的习俗浸润,没齿难忘的养育之恩。这么多年,骨子里流淌的是挚爱家乡的恋情,面对这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觉得应该为它做点什么,记录点什么,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更应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致力于追寻探索研究凫山一带的区域历史文化。不过,真正动手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这个题目太大、太庞杂、太有挑战性了,几次辍笔,几多彷徨,但终凭着对区域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家乡的热爱,坚持把书稿写完了。
本书历时近十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与智慧、鼓励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参考了有关研究伏羲文化学者们的诸多观点和研究内容,同时,也借用了部分图片资料。鉴于有的内容一时难以查明作者和出处,特对各位表示我深深的敬意!
《邹鲁凫山话伏羲》是献给家乡的一个小小的礼物,也算是对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点尝试。自知水平有限,对凫山文化这个题目的研究还浮光掠影,书中肯定有许多不足,恳请专家、学者、读者批评指正。
刘真灵
作者简介:
刘真灵,高级讲师。长期致力于邹鲁文化、伏羲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现为全国中小学乡土文化教材编委、伏羲易经文化研究会业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济宁伏羲文化学会副会长、邹城市郭里镇凫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邹城乡情》、《在行动中创造教育》、《知识拯救生命》、《儒学经典教育丛书》、《邹鲁凫山话伏羲》、《峄山志》、《峄山诗墨迹选》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