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七节:窑洼

2020-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彦国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窑洼地处东经113°81′,北纬36°57′,海拔820米至980米。上接毛篮山,下到盆的水路,与盆的水地渠地上下隔路相连;西至窑凹后角上,东伸向前角。盆的水渠地至前西坡地统称盆的水。

二,区域内现状

共有土地436块,面积89.08亩,总堰长26342米。己荒废地大小块有60块地,面积有6.05亩,堰长3950米

    其中窑凹有土地195块,面积44.3亩,堰长10267米。已荒地25块,1.04亩,堰长720米。

  盆的水有土地61块,面积15.22亩,堰长2707米。

  盆的水前西湾有土地180块,面积29.56亩,堰长13368米,己荒废地35块,面积5.01亩,堰长3230米。

        窑凹是全交岭下的一处坡地,盆的水地,及盆的水前西湾的地属岭沟内的一处渠地与坡条地。地里共栽花椒树583棵,软枣树85棵,柿树5棵,桐树5棵及杨树1棵。

      明显标识:山上有毛篮山明显立在山顶,窑凹地有明显的窑场遗址;盆的水地各处分布大小明暗石檐子11个,人们用来避雨。

三:耕地类型、土质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窑凹属红碴土质的地,且耐旱性强,适易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及各类蔬菜。盆的水渠地属红黑土质,前西湾的地带红石土质。渠地土头好宜种玉米、谷子及各类蔬菜,前西湾则宜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

四:土地演变及传承

    1946年土改前, 窑凹地最早由五街李松富、李建云、李海南、李榜魁、李相海等一族祖上修建及耕种。盆的水前西湾地为刘廷顺祖上修建及耕种。1956年建社后窑凹归五街三队、四队、七队耕种;盆的水西湾由四街一队耕作。1976年调整插花地后窑凹归四街一队管理耕种;盆的水归三街二队、六队耕种管理。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窑凹地由李彦国等人耕种;盆的水前西湾则由刘爱国、曹致灵、曹涛珍、刘卯定、曹海云、李申江、张献奎等耕种管理;盆的水渠沟地则由四街刘云榜、刘礼云、刘灵榜、曹土海、曹彦怀、曹战榜、李海祥、付录海等人耕种。

一:地名的由来与相传故事

          在祖辈人来修建田一地以前,盆的水这块有一天然形成的浅石盆形状的石水坑,坑里一年四季活水不断。祖辈人在这儿修田造地时,由于地里离村有点远,晌午就不回家了。在地里做饭烧水,都得用这坑里的水,祖辈们便用石块把这个石坑围砌起来,形成一大石盆模样,以便能让石坑多存点水,这样也显得比较干净,修田的祖先们为了记住好记地名,就以这石盆为证起名叫盆的水,所以这一大片面积地的地名就以盆的水为名了。     

      窑凹与盆的水这一带从整体与人们的叫法来看,大多都以盆的水名叫的。但独有窑凹这片叫窑凹这个名,顾名思义,肯定是与窑有点关联,根据遗址与老辈人的讲诉确定了一下。

      相传在早先年的时侯,由于这里的土壤肥厚,有人就选择了在这片地的上角上一带挖坑建窑,在这儿烧木碳,烧木碳后留下的红渣土后来就在修田地时顺便建成田地了,所以这儿的地土质是红碴土形成的。再就是烧木碳后又留下了一个个的窑坑,人们为了好记地名,就地取名把这一片的地起名叫窑洼,也就是让人都知道这里曾经建过木碳窑。这里的土质性能不错,耐旱,而且有老农的留言说买地要买西南凹,种地要种火碴土,说明这里的土地长庄稼好。

  王春梅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