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亲的独白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8期“独”专题活动]
我的父亲是一个乐观开朗、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人。
我们小的时候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更多的情感在母亲这边,更容易看到母亲的操劳,而对父亲却并不感冒。
小时候的印象里,父亲总是一副威严的面目,甚至跟我们说话时都是绷着脸的。现在看来,那时或许是事业的忙碌和压力所致,以至于他在家里并不经常表现出自己有爱的那一面。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似乎不擅长跟父亲多说话,尽管父亲有时想主动亲近我们。一旦父母发生矛盾冲突,家里有火药味时,我们更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再做错点什么。心里会自然燃起一股愤怒指向父亲,认为都是父亲的过错。无形中对母亲生起太多的怜悯之心。
在那样的年龄不会懂得去分析矛盾的根本核心因素,只会处处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受母亲情绪的渲染,对父亲有很多的愤怒却无法直面言语。
在刚学写作文的年龄,我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表达对他的不满和期待他的改变,但并不敢交给他,却又希望他能看到。于是想了个法子,把信塞放在卧室墙上的一个小木箱子里,这个小木箱子上了锁,平时只有爸爸会去打开取用工具什么的。
信是从箱子盖缝隙里塞进去的,还露出一线纸边在外可进可退。我每天都会关注那封信是否被取走,心里既担忧又期待。
说来也怪,自从那封信写出之后,我心里对父亲又没有那样强烈的愤怒了,甚至有时还能从生活点滴里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关爱。也许以前就有,只是这份关爱在自己的偏见里被忽视了吧。
接下来的几天,我见信丝毫不动地还在那里,然而内心却时而平静,时而波澜起伏。平静的是内心的愤怒逐渐消失了;波澜起伏的是不知这封信是否还该送出,里面充斥的不满的责怪似乎都有点过了,强加给父亲好像有一点点不公平……
我尝试着把信抽出来,不打算给父亲看到,可是又有点不甘心。费了不少心思,当时还自认为是一封“巅峰”之作,可以让父亲反思,帮母亲出气,为我们姊妹争取一些“权力”……想想又还是塞回去,不管三七二十一,豁出去先让父亲看到再说,说不定他不但不生气,还会欣赏我的文笔,这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那封信到底放没放进去、后来放到哪里了、父亲有没有收到看过?我已经记不清了。现在想起来也是挺好笑,那时小脑袋里装的尽是一些有的没的,那封信的内容其实也就是一些小肚鸡肠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觉得父亲有多可怕,他会有时跟我们讲讲笑话,开些玩笑,讲述一些小道理,慢慢我们也敢跟父亲简单聊天了。
初中之后,跟父亲交流时虽还有一些腼腆,但也是敢于沟通和乐于沟通的。慢慢能发现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很多做人做事的风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再之后 ,我们学业上面的困惑 ,人生的一些决择都愿意主动跟父亲交谈。他总能站在一个合适的高度看待问题,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毕业后我们离开家外出工作再到后来都有自己的小家之后 ,渐渐忙于生活的压力和事业的打拼,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很少,对父母的理解却更多了。尤其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解读,感受到了“父爱如山”,也似乎看到了父亲这辈子的坚韧和对家倾注的心血以及对儿女深入到骨子里的那份关爱。
当懂得这些之后,我们都愿意去学着表达对父亲的爱了,这是小的时候从不曾表达过的。
虽然父亲现在的听力极其不好,他依然是期待能和我们交流的。他愿意多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他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与时俱进的思维,这一直是我们为之欣赏和佩服的。
作为儿女,我们也经常会报喜不报忧。总想展示好的一面给父母,对于事情还没看到好的成果或胜利在望的曙光时,不会跟父亲过多交谈近期状况,有也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我慢慢也觉察到了这几年跟父亲交流的现状,有时能感受到父亲欲言又止的表情,他想多问一些什么,可能又怕牵动我们不如意的情怀。
我想,现已脱去腼腆外壳的我,不会再敏感脆弱了,我愿意去更好地走近父亲,更多地跟他讲述我们的现状,让他也能够为我们的点滴成就而欢呼,为我们的期望去期待,生命里填充更多的美好连接。
他也是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亲,他对我们也有过很多地期许,也有过“恨铁不成钢”的焦虑,也羡慕过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慢慢都理解了,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了,也在用行动不断地去证明自己。虽然步调很缓慢,却也是稳步前行的。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让父母很操心过。
父亲变得越来越平和了,对我们发自内心的疼爱是可以显而易见的,无论我们多大了,在他眼里还是孩子,只要有他在的地方似乎永远不用我们操心。他曾经忙于生计对我们的疏忽,在之后的日子里,好像总是在加倍的付出关爱。他可能日渐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最后开的花一定是最美的,会胜过一大片早开的花。而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梦想添砖加瓦。
父爱其实一直在身边,长大后的我们才慢慢有更多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一向风骨伟岸的你,现在还能如此这般呵护我们,我们也将更用心用力地去读懂你——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