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双修”之我见
佛法本为夜路明灯、苦海慈航,可惜在现世,多有混淆眼目还振振有词者,致使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引领者固然可恶,盲从者可不哀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教内推老子为开山祖师,道德经为内典(根据易中天先生的说法,对道德经一书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老子所著存疑,按书中内容和相关资料推究,道德经成书当在秦汉之际)。当然道教作为宗教的形成又更在其后。所以道教的修学方法多为后人添加附会上去而非开山祖师所宣说,虽然这其中免不了的要以道德经一书所载内容为圭臬。至于修学的目标和所能达到的境地就更加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玄之又玄了。典籍的伶仃和散乱不成体系造成修学者的困惑,也所以在现世就有很多不踏实的求道者转而借助佛门的大旗粉饰自己的修学,美其名曰“佛道双修”!这是一种缺严肃、少恭敬、浮而躁的态度。其实真正修学道家的也不乏成效,并非没有有成就的人。只是这种道教不真懂,佛教亦不知的懵懂客,却多有追随不殆者,可不哀哉!
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大小乘之争两千年持续不断,但未果。不过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在鹿野苑。说苦、集、灭、道四谛度五比丘应是大小乘共识。四谛中含有因果,“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要达到寂灭无余涅槃的果就必须按照“道”来行。这道谛就是佛法的修学课程,所有大小乘宗派均由此出,无奈当今盛行之所谓大乘佛法引领者,将其束之高阁,避而不谈,更有甚者,出什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凡滥圣,学者不可不察,所以仅就苦、集、灭、道四谛中的道谛略加陈述。
道谛即三十七道品,因其分为七科,所以又称七科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博地凡夫,道眼未开,不敢广论真意,仅撮四念处一科勉充法幢,以飨初学。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内而血脓屎尿,外而毛皮甲屑。一日不洗便腥臊并育,何净之有!身是四大假合,地水风火缘聚而成,缘尽而散。不出成、住、坏、空四环节。层层剥离,节节分析便是微尘聚,便是一合相。故不应贪爱。不贪爱则心解脱。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人生感受不出苦乐二字,苦是苦苦,乐是坏苦,苦乐之间是行苦。又有八苦交煎伴此一生,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故凡有受皆是苦,不应贪着。不贪着则心解脱。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凡夫心是意识心,妄想心,心念迁流,片刻不停,刹那生灭;意识心是种子起现行,因缘生,因缘灭,无有定体,更做不得主;金刚经有: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知心无常则不贪着,不贪着则心解脱。四法念处,观法无我:无我者,是空意。空有二意,一者万法缘起,所以空;二者诸行无常,坏散相,所以空。但空不坏缘起,亦不坏无常,所以当体即空,非缘起、无常外另有空。今以世间法略作比方,桌子是有非桌子的因素组成的,桌面不叫桌子,桌腿不叫桌子,组合起来名桌子。桌面上的一角不叫桌面,一边不叫桌面,所有边角部分组合起来名桌面。所以层层剥离,节节分析便是微尘聚,便是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可说,所以说法无我。万法无我,诸行无常。故不应贪着。不贪着则心解脱。
恳愿有志惠利群萌者,竖大法幢,出广长舌,震海潮音,拔群迷于火宅,济苍生于苦海。然满慈之音历历,古德之著凿凿,何必别出心裁,另辟迷路,而至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之患哉!
佛法大海,广深难测,幸有内典存焉。倘不敏,又幸甚,有古德婆心苦口,锥心泣血而为剖判焉!噫,彼狂言“佛道双修”者,真知道也,真知佛也,真知修也?竟操自欺欺人之语,持藐佛弃祖之行,而诳瞒初学,其真不知因果也!
仆愿真心求解脱者,深入经藏,解行相应,莫被外道拉了去。虽抱赤子之心,却遭歹人裹挟,岂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