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化身女王节,意味着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提升
昨晚,跟儿子的几句对话让我深受打击。
我:“你们爷俩明早到外面吃早餐吧。”
子:“为啥?”
我:“我过节。”
子:“你又不是女神。”
……
你看,连小孩子都知道,现在的妇女节叫女神节了,不过,他不肯承认我是女神,还真有点…
可见,商家们也是极懂这种心理的。近几年,妇女节衍生出“富女节”、“女神节”、“女王节”等等各种洋气的名称,也许是商业化的产物,意味着商家在想方设法花心思讨好女性,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女性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确实提高了。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源于1908年3月8日,美国妇女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的呐喊。它的意义,是对性别平等的呼吁,是对妇女权利和贡献的全方位表达。
而到今天,这些诉求与表达,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曾经苦难的抗争成为了历史。
首先,意味着女性越来越期望摆脱“妇”的限制。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也经历着从被社会所束缚,到勇于追求自由、自主与独立的自我认知变化过程,年轻的女孩们更是如此。
《说文解字》对“妇”解释是: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敎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用白话解释就是,“妇”要奉献家庭,服从男性。
在传统眼光看来,“妇”这个字更多地代表着女性只能牺牲自己,奉献家庭的无奈。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实行妇女节以来,女性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在,哪怕是在今天,摆在女性面前,尤其是二胎母亲面前的,依然存在职业晋升困难、家庭劳动繁重等种种现实的问题。
妇女节名称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希望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而不仅仅是被家庭所缚的愿望。
其次,意味着女性消费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014年的光棍节,马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道:“感谢中国的妇女,这些败家的女人。她们为孩子、为老公、为爸妈买,女人挺厉害。”女性成了“败家娘们”,这败家当然是指消费,是对女性消费能力的一种赞赏,也确实是“女神”、“富女”的一种表现。
现代家庭女性往往把握着家庭消费主导权,工作女性更是有收入来源,她们的消费能力从网购中可见一斑。
如今的网购,女性成了主力军,前几年唯品会的一份报告指出:9000万会员中,女性占了80%,贡献了90%的销售额。
搜狐2018年12月份的一份报告称,女性每个月网购7.2次,75%的女性每周都要网购。
女性消费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政治权利和妇女权益的诉求正在逐渐淡化,女性越来越关注自我价值,关注个人的受重视程度。当她们拥有了经济能力,能够在消费领域里所向披靡,独立性、自信感都高度提升。
再次,意味着女性为权益抗争的苦难时代已成历史。
国际三八妇女节确立的历史,代表着女性曾经的苦难。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薪;
1908年3月8日,美国1万5千名妇女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资,享有选举权;
1914年3月8日,欧洲多国妇女举行反战示威游行;
1917年3月8日,为纪念一战中丧生的200万俄罗斯女性,俄罗斯妇女举行罢工,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沙皇退位,临时政府被迫赋予妇女选举权。
1921年9月9日到15日,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正式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这个日子,代表着对女性社会价值与贡献的肯定。
而中国第一次正式庆祝妇女节,是在1924年的广州,此后的中国女性,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是必然的趋势。
如今女神节、女王节等时尚的名称,不管出现的初衷是什么,它们意味着女性的苦难真正成为了历史,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女性必将与男性齐头并进,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