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趁早读书小组

社会心理学全书总结

2018-01-07  本文已影响34人  cb9386b7076d

总结主线将由每章的目录引发,连成线回顾全书。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社会心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影响彼此的。研究主体便是态度与信任、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2.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社会思维——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危险的

           态度塑造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

           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

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家研究团体,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社会心理学则研究的是个体-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关系。

2.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尤其关注社会因素,而人格心理学家则更多的关注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

1.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影响投身不同学科人的类型。

2.价值观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科学也具有主观性,价值观也会影响对概念以及分类的区别。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如果转成了“应该如是”的话,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价值观。

二、社会中的自我

(一)自我概念

1.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形成了自己的自我图式,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自我图式构成自我概念,帮助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自我图式也包括我们可能成为的样子,我们可能的自我会用我们所渴望的生活远景的目标来激励自我。

自我参照效应,让我们关注与自我相关的事情。

2.社会自我的发展

基因和社会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其中社会经验的影响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个人身份)、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周围的文化。

3.自我与文化

我们所处的文化,会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个体更可能会在社会活动中保留自我,并且会更多的在乎自我的独特性。

4.自我认识

预测别人行为比预测自己行为要准确。快乐会比我们认为的消失更快,痛苦也是。

(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在随后遇到的无解难题时会更快放弃。在强制去控制自己心绪的人,体力会明显减少。就是说,自控会消耗自我,靠意志力去养成习惯是不可行的。自我控制可以说是类似肌肉力量,使用后会虚弱,但可以随练习加强,休息时可以补充。

自我效能,也就是对自己能力和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三)自尊

失败的时候,高自尊的人会更容易自我保护式的归因,或者通过夸大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挽回自我的形象。

(四)自我服务偏见

把成功归功于自我的内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并且我们对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相对于他人是很杰出的。

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和我们想法行事的一致性。

自尊受到伤害的人,会激活自我保护机制采取各种方法来肯定自己。

(五)自我展示

人们对外展示的自己和自我感觉是不同的,最大的一个体现便是虚伪的谦逊。

害怕自己失败,损害自我的形象,选择不去尝试做一些事情,找寻一些理由为自己解释。

但有些时候困难确实来自社会中我们无法抗拒的力量,我们也不能太过苛责自己,但是这是在内部已经用尽全力的时候。

三、社会信念与判断

(一)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在归因时,都会忽略情境因素的作用,比如别人失败了,那么失败的原因就会被归因到自身能力不足等自身原因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落脚点不同,也就是会有聚焦观点偏见。

(二)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的预期会引导我们对信息的知觉和解释。我们不是如实的对现实进行反应,不是如实的回忆,而是会根据当下情况,根据对现实的解释做出回忆。人们也可能将误导信息加入回忆中。

一个拯救我们信念固着的方法就是去解释和我们相反的观点。信念固着会让我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不去理解接受其他想法。

(三)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直觉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所以我们应当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以期在直觉做决定的时候是可以最优的。

对自己的判断不要过度自信。及时反馈和设想自己判断为什么会错误可以降低过度自信。

验证性偏见是我们会寻找有利于我们观点的信息,来支持我们的想法。

当我们想在某些事件中找到联系时,我们会找到联系,从而知觉到错觉相关。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容易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自己的影响。

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四)我们的信念是否是倾向于自我实现的

我们的信念确实是倾向于自我实现的。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也可以促进自我实现。

四、行为和态度

(一)态度决定行为吗

个体总体行为是符合他的态度的,但当观测某次行为时,个体的行为与态度就不一定一致了。

只有在其他因素影响最小,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最能够用态度预测行为。

(二)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会让行为影响态度,语言的描述或者语言的力量也会影响态度。获得他人的帮助会增加他人对自身的好感。社会运动比如升国旗、唱国歌等也会影响人们的态度。

(三)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两个理论,自我展示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展示的印象管理。为了保持一致的形象。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就是当我们觉得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改变的压力。

理由不足,当行为的理由不足时,我们会更感到不舒服,所以要改变自己态度,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

自我知觉理论是假定当我们态度不坚定时,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合理的推断。

社会影响

一、基因、文化和性别

(一)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样性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自然天性随进化会保留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特性保留下来。

文化的多样性则是强调人类的差异,在不同文化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角色。

(二)如何解释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虽然男性与女性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是人们对于差异会更多关注。女性通常会更关心他人,更多共情。男性则有更多攻击行为。但是总的来说,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

(三)进化与性别:什么样的行为是天生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自然界的择偶行为要男性对较强生殖能力的女性更加主动,要与其他男性抢夺资源。

自然赋予我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四)文化与性别:我们的行为是文化影响的吗?

主要的文化影响不是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的影响。

(五)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

生物和文化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在文化背景下起作用,文化因素在生物因素基础上施加影响。

个体会对某一个特定情境的解释有差异,并且会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环境,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我们既创造我们的世界,也被我们的世界塑造。

二、从众

(一)什么是从众

由于群体压力引起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顺从和接纳。

(二)经典的从众研究

谢里夫的实验说明,他人的判断会影响我们的答案,以此形成规范,一次次流传。

阿施的实验说明,群体压力会让自我改变答案,变得从众。

谢里夫的实验说明,在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这三个条件下可以引发顺从的极端表现,服从。

罪恶也可能是强有力的情境诱使人们屈从的结果。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规范影响,即希望获得他人的接纳,表现在公开做出反应时从众较高;信息影响,即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遇到难以决策的任务时从众较大,这是人们从众的两个理由。

(四)谁会从众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一般测验分数无法准确预测。但是在环境影响较低的时候,个性可以成为预测是否会从众的一个指标。

(五)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当社会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个体会产生逆反心理。

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三、说服

(一)说服的途径

中心途径:自然而然的对论点进行分析。

外周途径:根据一些偶然提示性线索下论断。

中心途径说服更具理性,因此更加持久,更可能改变行为。

(二)说服的要素有哪些

发言者。可信的传达者。

说了什么。信息与好心情相连。恐惧心情有时也可见效。正反方面的信息说服,适用于心思缜密或不赞同此观点的观众,单方面的信息适合已经赞成的观众。首因效应,但是如果观点之间存在间隔,那么较早呈现的消息作用会减弱。

沟通渠道。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的。但是对于复杂难懂的消息来说,书面文字是卓有成效的。

听众;听众接受信息的时候的想法,是否被事先警告,都对说服有影响。并且年轻人态度稳定性较差。

(三)邪教如何进行精神灌输

对承诺的强调。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当中。

(四)如何抵制被说服

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

温和的攻击使个体对后来的强烈的攻击做好反击准备。

加强现有态度方法之一是对其发出挑战,当然强度需要适中。

四、群体影响

(一)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怎样受他人在场影响的

群体: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他人在场会促进唤起,进而促使优势反应,提高简单作业成绩(优势反应是正确的),降低复杂作业成绩(优势反应是错误的)。

(二)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吗

答案是会。高水平的社会唤起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个性。

(三)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群体交流会强化观点。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从讨论中收集的信息大多利于最初的观点,如果比较了各自的观点发现其他人都对自己最初立场持支持态度,就会更坚定自己的立场。

(四)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好的决策

当成员强烈渴望统一、或是与相反的观点隔绝、或是领导暗示了意愿时,可能会压倒对相反观点的真实评价。

(五)少数派影响:个体是怎样影响群体的

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当多数派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最有影响力。

社会关系

五、偏见:不喜欢他人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偏见是预断性的负面态度。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

不平等的地位。

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社会制度的支持。

(三)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滋生敌意。将其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优越。当自我形象受到威胁时会增加这种内群体偏好。

避免偏见的动机可以引导人们打破偏见。

(四)偏见的认知根源

将人分门别类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和群体间的差异。

与众不同的个体会更加吸引关注,特点会凸显。

将人的行为归于内在会导致偏差,对外群人的积极认为是外部原因,消极则归因于内在因素。

(五)偏见的后果

刻板印象一旦存在,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拒绝改变。

并且通过自我实现,创造相应的现实。

六、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身体或者言语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二)攻击行为理论

挫折产生愤怒和敌意。挫折不止来自剥夺本身,也来自期望和现实的差距。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包括挫折、不适、言语人身攻击,任何一种来源的唤醒都能被转化为愤怒。

电视暴力。

群体中。群体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会增加攻击反应。

(四)如何减少攻击

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减少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七、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一)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接近性,发掘双方的相似之处。

外表。

态度、信仰、价值观上的相似性。

(二)什么是爱情

浪漫兴奋转化为稳定、温情的关系状态。

(三)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双方逐渐提高表露程度。相互关系平等,付出与回报成比例,关系会最持久。

(四)亲密关系的结束

积极、非对抗的沟通。

八、利他,帮助他人

(一)我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社会交换理论: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驱动。

社会规范的要求。互惠规范。

躲避惩罚和痛苦。

也存在真正的、基于共情的利他主义。

(二)何时会帮助

减少突发事件的模糊性,产生个体化的吸引力,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

申斥或留面子来激起人们的内疚感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教化利他主义。

过度辩护效应:强制行善会降低对善行的自发之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