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如梦——火铳
童年如梦——火铳
——平棘酒徒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36485/2092881a0c2c72d9.jpg)
十二 枪炮齐鸣
乐队的指挥瞎蹦跶,后面敲鼓的、拍钹的、也跟着瞎蹦跶。只见:鼓槌上下翻飞,如蜻蜓点水,金钹左右开合,似巨蚌之嘴。
光顾着看着他们蹦跶了,没想到,“咚,咚咚,咚咚咚,咚”几声巨响,震耳欲聋,顺着黑色烟雾往前看去,原来是六个壮汉,手提火铳,对天开炮呢。
火铳我们那儿也叫三眼子枪,那家伙由青铜铸成,前面是黑洞洞的三个铳口,令人生畏,后面装着木柄,可以握在掌内。
一个火铳,有三个前膛, 三个药室,三个火门,火药从前膛送进药室,火绳从火门口塞入火门。
击发时,
捏着红烫的烟头,点燃火绳,
火龙出洞,地震天惊,
凭此神器:
朱洪武,驱逐鞑虏,建大明,
明太祖,六扫北元,逞英雄。
于少保,击退也先,守住了北京城。
袁督师,炸死敌酋,击退了满洲兵。
如今百姓握在手,辟邪驱煞,以保安宁,枪手本是村里的农民,火药也是农家配制。他们一个个都像威武的将军,叱咤风云。
往哪放炮,自己掌握,只要别伤及人群,
点燃草垛。听说也有粗心大意者,一不小心,炸到了自己脚踝,哎吆一声倒在地上,爬不起来。被人抬到家去,养了半月,才能下床,还龇牙咧嘴,一瘸一拐。
一二 一 战斗之乡
那时,枪械管控也不严格,村里的民兵还有两个好像戴着转盘的机枪,老乡们也不太懂,说它叫“半自动”。
农闲之时,民兵们也会进行实弹训练。小孩子们捉迷藏,钻进地道竟然发现过手榴弹。
——抗战时期,敌后武工队落下的。
农民们照着“一硫二硝三木炭”的配方制作
点儿黑火药,无人管,无人瞧。大伯是个文明人,还整天扛着气枪,口袋里装几把绿豆出去打鸟儿。
就连我等上小学的屁孩儿,也用钉子杵下一节节自行车链条,拿过十来节叠到一起,做成枪管,磨个辐条做个撞针,再切下一截自行车内胎,套在枪上代替弹簧驱动撞针。然后
把红色的火柴头塞入枪膛,扣动扳机,“呯”地一声枪声骤起。
弟弟还小,杵不开链条,他也不着急,砍一个小树杈儿,扒光了树皮,绑上个小皮筋儿,做成一个吓鸟神器。
为啥有此雅称,他那个弹弓,总也打不远,也没劲儿,鸟儿听到了一惊,呼龙一下飞得无影无踪。——呼龙是家乡的象声词形容鸟儿突然飞起。
这时,我总会想起嘻山的故事,
嘻山拿弹弓子打鸟之前,
总是大喊:
我要打弹弓子了啊!
你们离远点儿
离远点儿!
只见他,
往弹公子皮上夹一石子,
柳树叉贴在鼻子上,
使劲把橡皮筋儿往远处一拉,
猛一松手儿,
顿时,
一颗石子正好打在他的鼻子上。
这时有个家伙,
在远处喊了一句《地道战》的台词:
——这颗子弹不偏不向,
正好打到山田的屁股上。
——原创河北赵州陈明辉
——2023年于燕京某集体宿舍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