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今读今释

第十七章 朴信

2023-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常明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关键字词注释  太上:最上层,指施行无为而治的君主,因政令少,无需接触民众而没有评价,被喻为太上。:民。:近,喻推行仁政而爱护百姓。:称赞,喻爱护百姓而得到称赞。:轻慢。:怎么。:多。:闲适的样子。悠兮:自然的样子。:尊。:道理。:功绩,喻政令。成,成果。事:做事,喻执行政令。:昌顺,喻完成。:泛指所有人的自称。:自己,代心中想法。:语法,以为…对,赞同。

阅读理解  最好的统治者,推崇道而施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先,民众只知道有他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功绩;次一等的统治者推行仁义而爱护百姓,重视民生而得到称赞;再次一等的统治者,推行礼法治国,因法制严明礼仪繁琐而令百姓畏惧;最次一等的统治者,以智巧治国,说一套做一套,政令繁多且朝令夕改,所以百姓都不相信政令而轻慢政令。统治者诚信不足,就会有不诚信的表现。优秀的君主,表现很悠闲,他把政令看得同金子一样珍贵,不轻易发布,一旦发布政令,有了成果,达到目的,政令就结束,百姓都说:我们认为这样的政令顺应自然才是对的。

本章论题  朴信:治国上策,道的初始即本质是真朴,表象为信,察信可知道心,观行为可知真朴,本质决定表象,心意指引行为,故诚信治国就是以道治国。四种德:从道之德,仁义之德,礼法之德,智巧之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