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到一个社交产品的设计

2018-03-12  本文已影响56人  陳小生

分析动机 -> 寻找合适的场景 -> 产品定位 -> 哪来内容 -> 用户在哪 -> 设计产品形态

动机:

  1. 记录生活
  2. 表达态度
  3. 分享有趣
  4. 虚荣炫耀
  5. 窥探他人
  6. ~ 还有啥 ~

场景

表达态度:新闻、阅读、点评平台

记录生活:博客,朋友圈,旅行社区

分享有趣:朋友圈,旅行社区

炫耀虚荣:朋友圈,买手社区

窥探他人:以上

定位

产品 Slogn:让用户的意识和 APP 之间产生关联

内容

内容生产方式:
UGC:用户生产内容,有助于提高平台内容丰富性,但提高内容质量和平台粘性还得靠达人
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内容质量可靠但这部分用户从哪里来?
OGC:品牌生产内容~

内容推荐方式:
推荐系统:技术问题,好的如快手头条家的推荐系统让人欲罢不能,不好的如各种电商的广告系统买啥推啥
用户推荐:这个就完全凭用户的积极性了,或者有其他激励机制

生产者激励:

消费者激励:

用户

用户筛选:
年龄层次:根据发展心理学每个年龄段面临的主要矛盾都会发生变化,探索欲望、社交需求、主动性都不一样
消费层次:不同消费层次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不符合目标群体的用户发展多了是对社区有害的
兴趣偏好:根据运营需要在不同时期挖掘相对应画像的用户

用户关系:
开放关系:可与系统内其他非订阅关系的用户产生互动(查看,点赞,留言,评论,订阅),
好处:增加订阅关注的内容来源,增加互动机会,增加活跃度
坏处:开放性面临的不确定性,如同走在大街上谁都可以骂你
封闭关系:与开放关系相反
好处:用户关系干净,更符合真实的社交关系
坏处:如果没有合理的机制让用户活跃与互动,这种关系可能会是一洼死水

产品形态

整体形态:
系统推荐:获取新鲜内容的一种渠道
订阅关注:另一种获取内容的渠道,一般为好友动态或者频道(公众号,朋友圈, 微博信息流,脸书信息流,微信读书想法)
我的收藏:内容沉淀。微信读书(书架),网易云(我的音乐),微信(收藏)

内容形态:
索引页:生产者信息,缩略内容布局,互动操作区。缩略内容突出重点是什么?
详情页:同上,图文混排图集和文字的位置关系,图片在上还是在下。微博、微信图片都在下方都是九宫格
推荐位:表现形式
编辑器:图文是否分离,分离之后编辑器和详情页的表现形式是否需要统一

交互形态: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互动行为
查看:最弱也是最原始的,比如公众号的10W+
收藏:消费者与自己产生的互动
推荐:传播路径. 生产者 -> 内容 -> 消费者 -> 消费者的订阅者
分享:感情强度强于上者,如果上者再平台内传播,分享操作可以突破生态圈传播
评论:思想碰撞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用户及时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如何平衡消费和生产之间的交互设计,以及筛选与转化消费者和生产者

运营

生态循环:
1. 内容有吸引力 -> 触动共鸣 -> 探索更多
2. 内容有吸引力 -> 触动好奇 -> 日常一刷
3. 内容有吸引力 -> 触动分享 -> 获取新用户

最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