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有意义,痛苦和死亡自有其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书的时候读叔本华,读到所谓存在的空虚。人类注定永远在两极之间游移,不是灾难疾病,就是无聊厌烦。觉得深以为然。自己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考试前的复习的加班加点,紧张痛苦,考试后往往立刻陷入空虚中,可以刷剧刷上三天,然后又觉得空虚无聊。当时就觉得这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再过几年,开始认真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年纪渐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都做的不好不坏,看不到自己还有什么创造丰功伟绩的潜力,每天就像个典型的上班族一样,早上被闹钟(实际是老板)叫醒,匆忙吃口饭,匆忙开车出门,然后焦头烂额的在公司应付各种各种的紧急情况,被老板骂,也骂下属,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想想年轻时候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勇气,不禁想,what I am doing in my life?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读的的很是时候。知道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经过连岳的提醒,重新拿出来读。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视角记录了自己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经历的一切。本书的前半部描述的是集中营的所见所闻,后半部结合自己的实际看诊案例,说明了精神治疗中的意义疗法。前半部本身就是珍贵的史料,记录了人在完全被剥夺了一切,只剩下选择态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内心转变,从第一阶段的惊讶,到第二阶段的完全冷漠,再到后来出营以后的部分人出现的不平衡和报复心理。第二部分总结和复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包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苦难的意义是什么,这也是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部分。
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之前已经有过很多优秀的书籍。我在13年的时候读过的一本《象与骑象人》,非常有启发。其中提到的答案是:爱与工作。只要人能够与人和事物建立联系(爱),并且能找到自己的天职(而不仅仅是当成工作或事业),全心的投入进去,人生的意义自然就会浮现。 而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由于经历的特殊性,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能以三种不同的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创造,工作/体认价值/受苦。相信和我一样的大多数读者,都能够比较容易领悟到前两者带来的价值。忙碌而充实的工作,能让人了解到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则使人能够体验艺术和大自然的美。这两者都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比较容易经历到的。但受苦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当人发现自己的所有自由都被剥夺,而且这种状态遥遥无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送入煤气室,或就是病饿而死,没有机会从事任何有外显价值的工作,也很难有机会体验艺术和大自然的美,这一切的价值又在哪里?
本书说:人世间有意义的,不只是创意和悠闲。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应该自有其意义。痛苦正如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生就无法完整。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
读到这里,想起了自己之前读的另一本书: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作者程浩,曾经在回答知乎的问题:你你觉得自己厉害在哪里?他给出的答案是: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对于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集中营的惨剧已经不太可能发生(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疾病,亲人好友的离世却是很多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去年热播的人间世的第九集《爱》,看完之后,谁又能说张丽君短暂的人生没有价值呢?人生就像打一副扑克牌,当抽到烂牌,自知在场时间不多,是否微笑着打好这副烂牌的决定依然在自己。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是失败的,不值得活的呢?
最后说一点。我深知,看待生命的态度,不会在一夜之间转变。看了这本好书,写下这篇书评,回忆过去自己曾经有了一些消极想法,曾经一度认为自己被困在一种生活里不能动弹。大多数的我们,并没有面临绝症这样无法挽回的生命情景,却依然经常觉得自己已经自己已经无计可施,无可改变,或者干脆就是任凭生活摆弄自己,而放弃了任何主观改变的努力。我深知自己以后可能还会陷入到各种消极的想法中,忘记自己其实还拥有很大的自由,很多可以改变的空间,但通过自己的不断的反思总结复盘,我和你都会不断加强正向的循环,在迎接生命给予我们的各种挑战中通过自己的回应态度和行动,越来越接近领悟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