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沧桑四十载
没有人不怀念童年,而童年的记忆又总是离不开梦里那所曾经的小学,我就是这样,四十年了,走出村小又回到村小,不变的是那份情感,变的是村小的昨天。
时光又穿越回四十年前……
一
“我要上学!”,1976年8月,我对家里人提出要求,那年,我7岁。没有入学年龄的限制,没有学前教育的限制,我顺利地走进了村里学校的大门,从一个街头的玩童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就是在村里西北角的几栋土坯房子,那里原来是村里李姓族人的家庙(破四旧以后连家庙也改成了教室),我们低年级的桌子凳子都是用水泥预制板搭起来的,夏天还可以,冬天就有点凉了。在这样的教室里我们呆了3年,四年级的时候搬进了另一栋房子,不是土坯房了,是用青砖混合土坯建造的,看起来要好一些,桌子换成了木板搭建的案板,座位是我们从家里自带的小椅子小马扎之类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好在农村的孩子很知足,我们不挑剔,其实也根本没有挑剔的资本,上学是要交钱的,家里能拿上学费供我们上学就已经不错了。
“我们要搬进新教室了!”一个好消息在四年级的教室传开了。1975年8月,当时的后孙学校盖起了6口红砖大教室,比我们当时使用的有十几年房龄的青砖教室宽敞明亮多了,当然更比以前使用的土坯教室更好。新教室就坐落在土坯教室后50米处,看起来高端大气,事实上当时村里集体经济好,这也是当时人民公社范围内最好的房子了。新房前被挖了2个大湾,那是盖房是就地取土的杰作,挖出的土都用在了新房的地基和屋内地面填充上 。
随着我们搬进新教室的还有那些哥哥姐姐们用过的木头桌子凳子,双人的,粗老笨重,桌面上刻满了沟沟坎坎,和新房子有点不搭配。偶尔一两张上还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早”字,那一定是那位同学学了鲁迅的文章之后效仿着刻上去的。
房子是建成了,但是村里(当时叫大队)没有能力再修建围墙,学校是开放的,直至1993年搬迁新址都是开放的,校区以外就是庄稼地,所以也为我们课间偷偷地去地里祸害庄稼提供了条件,春天里踩小麦、夏天掰玉米。
在那个年代,家长们都要按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对上学的孩子基本是放养的,我们的童年就是在打闹和玩耍中度过的。女孩子要文静一些,基本上是扔沙包、跳皮筋、跳房子之类的游戏,男孩子的花样就多了。每当下了课,我们眼瞅着老师进了办公室,原先的老实荡然无存,轰的一声跑出教室,跑到大湾底部开始打闹一番后再一窝蜂跑上来。大湾大部分时候是干的,没有水,基本上是倾倒点每日教室打扫的废纸之类的垃圾,其实废纸也不多,很多家庭根本买不起本子,孩子们都没有可以随意撕扯下来挥霍的纸张,所以并不脏。就算是滚了一身黄土也不要紧,农村孩子,整天玩土,都习惯了。再或者就是个子小的孩子找一个个子高力气大的同学骑着,后边再跟上三五个人,成为一个战斗小组,再去和同样一对人马撕打,撞倒扯翻,闹腾的不亦乐乎。再不远处就是小清河了,夏天放学后三二个人搭伙就去河里下河玩了,没有人担心安全问题,也基本上没有人管的。
就这样在无拘无束的日子里,时光走到了1981年的7月,我们小学毕业了,我离开了那所只有原始的条件和有着天然欢乐的小学,开始了我的外出求学生涯。而那童年的单纯的欢乐却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二
当我一个人背着行囊走进了离家20公里的国办初中,离开了那个能玩土能打仗的学校,那年,我11岁。童年的记忆渐渐地成了脑海中的背景,成了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整整41年后,直到2017年8月,我又一个人回到了那所同一个名字的村小,当年的顽皮学生成了曾经的村小的校长。学校于1993年搬迁到了新址,平房变成了楼房。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空间里,我寻找着记忆中的童年。
那曾经的砖瓦房教室,那个由李氏家庙改建扩建的建筑群还站在村子的西北角,只不过已经改做了他用。新的学校里,没有大湾,没有庄稼地,没有土坯房没有砖瓦房,一座砖混结构的大楼矗立在校园里,有三千多平方米,白色的马赛克在阳光里闪动着柔和的光晕。楼前有一个小花园,绿色的草、各色的景观树无不彰显着生命的颜色。一尊白色的大理石雕像默默地站在那里,那是一个文静的女老师手掩书卷守望着着菁菁校园。“多想出智慧”,毛泽东主席遒劲有力的五个大字镶嵌在楼门的正上方,红色的背景映衬着金色的大字,喜庆又不失庄重。
在这个充满了现代感的校园里,我开始了又一段美丽乡村小学的故事。
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四十多个孩子盯着讲台上大屏幕,你一句我一句,沉浸在诗情画意里。
“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二十多个小不点孩子也跟着大屏幕欢快地诵读着,稚气的声音里是俏皮和压抑不住的欢快。
这是我和孩子们每天的第一课,也是通过网络由上海沪江提供的美丽乡村公益课程之彩虹花和悦晨读课。每天还不到上课的时间孩子们都早早的来到教室,小管理员们也早已打开了电脑打开了那个连接河南名师时朝莉的程序CCTalk。
“早安,晨光!早安,孩子们老师们!”随着时朝莉老师柔美而又磁性的声音,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天开始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高段晨读声响起。
“你拍一,我拍一,黄雀落在大门堤;你拍二,我拍二,喜鹊落在大门外……”低段晨读在继续。
四
十几个孩子,时而抬头看一眼屏幕,手中的彩色卡纸不停地折来折去,一会用铅笔勾勒,一会小心翼翼地用剪刀裁剪。
“老师,是这样吗?”
“老师,这样行吗?”
“老师老师!我剪出来了!给我拍个照吧!”
“耶!我也剪出来了,老师也给我拍下来吧!”
“老师,看我的!看我剪的蜻蜓!”
“老师,看我的!看我剪的蝴蝶!”
“老师,看我的!看我剪的窗花!”
……
原来,这是一节手工课,孩子们在跟着屏幕上河南省三门峡的老师在剪纸,这也是互联网带给孩子们的美丽乡村公益课程之一。门外,班级的展示墙上粘贴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皮皮虾,其他学科的老师也经常收到孩子们送的他们自己得意的剪纸作品。
“老师,下一次上课是星期五,您可别忘了呀!”
“老师,下一次上课是星期一,别忘了!”
每次下课,我都会收到孩子们善意的提醒。一不小心,我竟然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五
“叮…,上课时间已到!”随着上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拿出平板电脑,小手指指点点,又连到了网络开始了一段探索,语文课、外教课、信息课……学校三四五年级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平板电脑,现代化的工具对这些乡村孩子来说就是日常用品,乡村外精彩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也不再遥远。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变,老师们在变,学校也在变,一种比爬树比挖土更充实的美丽已经悄悄地绽放在村小的校园里。
四十年前,那个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室里还没有电,照明靠的是煤油灯;今天,电力已经成为昨天的神话,数字化学习正在成为这所学校的风景。
弹指一挥间,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赋予了教育和乡村小学新的生命,虽然昨天的想象里描绘不出今天的画卷,但从昨天一路走来的人们却亲眼见证了这个乡村小学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乡村小学蝶变的四十年,故事在继续,教育也正在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里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