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序
啟玄子王冰撰
夫釋縛脫艱,全眞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卽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雖複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錶,死生之兆彰。
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眞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則周有秦公,漢有淳於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鹹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敎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眞經,式為龜鏡。
而世本紕繆,篇目重,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旣淹,襲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
或兩論幷吞,而都為一目;
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
或脫簡不書,而雲世闕。
重《經合》而冠《針服》,
並《方宜》而為《欬篇》;
隔《虛實》而為《逆從》,
合《經絡》而為《論要》;
節《皮部》為《經絡》,
退《至敎》以先《針》。
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且將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
乃精勤博訪,而幷有其人。曆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
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羣疑冰釋。
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
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
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
篇論吞幷,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
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
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
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揉。
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鹹分。
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
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句逗题记:古人作文,言简意丰。今世之人,眼慌头钝。进食过快,瘿在喉咙。所以切大饼为小块,不伤食道不伤胃。方便消化,才能增销量,抢市场,进而利民生。愿君开卷有益,大道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