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经的性启蒙小黄书,如今横切开来给你读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我看过三遍。第一遍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成青春期性启蒙小黄书,偷偷地看,重点翻阅了其中的带颜色部分。第二遍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当成畅销书看,还做了笔记,有一些感觉,想抓又抓不住,仿佛云雾缭绕,无迹可寻,看了一半就放弃了。最近看第三遍,才算是真正地看完了。这书根本不该归为流行畅销类,因为不会有多少人看得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看完之后,照例去翻了翻豆瓣,意料之中的,有质量的书评寥寥无几。即使是顶在最前面的长篇书评,也感觉浅尝辄止。这也正是我坚持写书评的原因。那些艰涩隐晦、复杂难懂的文学作品,是需要解读的。看完书不解读,就好比美食当前,看一看、闻一闻、舔一舔,就算享用过了,暴殄天物,莫过于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多数人都听过,(当小黄书)看过的也不少,但能记住内容的很少,正是因为缺少了咀嚼和消化美食的步骤。
不过这种类型的书,确实是很难下口的。第一个挑战,在于概念的模糊性。中式教育的模式,是对概念死记硬背,最好有字典式的明确注解。因此一旦当概念呈现朦胧的状态,或是有动态转换的可能性时,很多读者便会产生晕眩感。第二个挑战,在于大量的隐喻。对隐喻的理解,不同于初高中阅读理解时的牵强附会。隐喻自有其一套能自洽的逻辑,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强迫自己深入的思考,才能摸到其中门径。第三个挑战,在于对不同理念和价值观的包容性。读书是进入不同世界的方式,当其他世界和自己原本的世界不同时,很多读者内心会自然地产生抵触感。如何克制这种抵触感,用开放的视角,去感受不同世界对于自己原本狭隘价值观的冲击,才能享受到读书真正的乐趣所在。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对速读、拆书不感冒的原因。当我们沉浸在致用类书籍的功利性中,习惯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和初级的归纳总结时,对概念的模糊性和隐喻的理解能力,都将不断地退化,更不会有机会通过读书进入新的不同的世界。那些传世的经典作品,将永远存在于遥不可及的平行宇宙中。
习惯性吐槽完毕,开始正题。
-1-
昆德拉对于轻和重的思考,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贯穿始终。
轻和重的概念,具有典型的多重性和动态的特点,且和人物主体的存在紧密相连。对于书中的四大主角而言,轻、重的表现形式和意义都大不相同,并没有一个普适的解释或僵化的定义可以套用其上。
昆德拉在书的开头给出的态度——轻是指没有负担,飞离大地,远离真实的生活,运动自由但毫无意义;重是指负担沉重但生活充实,贴近大地,趋近真切和实在——看似对轻和重下了定义,同时作出了倾向性的优劣对比,实际只是抛砖引玉,远非结论。轻和重,必须要基于不同的人物主体,同时用动态变换的视角来讨论,才有意义。
以下是四大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图。
人物关系图很简单的两对情侣,通过托马斯和萨宾娜的情人关系联结在一起。先从主角托马斯和特丽莎说起。
-2- 托马斯
托马斯毫无疑问会被作为“轻”的代表,他周旋于各式女人之中,他和女人之间不成文的性友谊合同,使他与爱情无涉,游离于责任和承诺的沉重之外。
对于托马斯而言,灵与肉是分离的。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的感情,是互不相关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同女人做爱,只是性交的欲望,对象可以是不同的女人,和爱情无关;同女人睡觉,则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这是爱情所带来的。相对而言,前者为“轻”,后者为“重”。托马斯的矛盾之处,在于他既习惯于“轻”的状态,又会在“重”里感受到更多的愉悦,他在做爱之后总是会有希望一个人独处的强烈欲望(对做爱对象的厌倦),同时他也承认,做爱远远不具有事后睡在一起时的愉悦。可是“重”的愉悦并无法让他放弃“轻”的习惯,虽然在每次见情妇的时候都觉得乏味(比不上“重”的愉悦),但一天没见,又会着急想着和她们联系(“轻”的习惯)。
在“轻”与“重”的纠缠中矛盾挣扎的托马斯,遇到了特丽莎。特丽莎带给他的,是从“轻”到“重”的转变的尝试。这种转变,来自于“同情”。同情是托马斯的命运(或祸根)——
没有什么比同情更“沉重”的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在遇到特丽莎之前,托马斯对同情是完全免疫的。昆德拉在书中反复地强调,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孩子的极弱形象,让托马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同情。他的生活,虽然还无法断绝和情妇们的关系,但由“轻”至“重”的趋势,就此确定。他的余生,一直在特丽莎的妒嫉,和伤心的梦呓中度过,他感受到了“重”的双面性,负担和愉悦,如影随形。
但托马斯的故事,绝非表面所见的从“轻”到“重”这么简单。在阅读此书时,一定要注意:昆德拉笔下的“轻重”,都具有多重含义,且时刻在变换。比如托马斯长期和不同情妇的滥交,第一感确实是“轻”,但滥交的原因呢?托马斯并非迷恋女人的外表,他迷恋的,是每个女人身上不可猜想的部分。他并非迷恋和女人做爱时的生理性快感,他迷恋的,是每个女人做爱时和他人不同的百万分之一部分。所以,昆德拉告诉我们,托马斯不断找寻不同女人的原因,并非单纯求取快乐的欲望,而是一种类似于用手术刀把世界外延切开一般的,征服世界的决心。快乐的欲望,是“轻”;征服世界的决心,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这就是“重”了。因此我们前面从托马斯滥交的表面上所看到的“轻”,在了解他滥交的原因后,就发现其本质,实际是“重”。
托马斯对这种“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一直在和内心的“非如此不可”对抗——
“他怀有一种深切的欲望,去追寻巴门尼德的精神。”
他希望把重变成轻。可是他和情妇们的关系,表象的“轻”,一直把他桎梏在“重”的范围内。因此当特丽莎靠着多重偶然性,出现在他的生活里时,他找到了对抗“重”的方法。他发现自己不需要揭示特丽莎身上的哪个部分和其它女人不同,在他抓住想象中的解剖刀之前,就和特丽莎做爱了。他感受到了爱情,爱情意味着自由,爱情处于“非如此不可”的规则之外。因此,对托马斯而言,特丽莎是他生命中所有“非如此不可”的对立面,也是他将“重”转化为“轻”的希望所在。
托马斯人物分析图如果非要从读书中收获一些对日常俗事的感悟的话,我们可以思考,快乐究竟从何而来?是功利的目标、生活的责任所带来的“重”(每天上班时的工作),还是在这些“非如此不可”范围之外的“轻”(每天下班之后没有工作、没有压力的)?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记得昆德拉告诉我们的,轻重是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个会随时转换的概念,轻中有重,重中有轻。
-3- 特丽莎
对于特丽莎而言,“轻”和“重”没有那么复杂,她一直挣扎在“重”的状态中。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随便抓出一个点来,其深度也能超过那些用一整本书来讲一个观点的所谓畅销书。比如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特丽莎一直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她的母亲在经历了感情婚姻生活的悲剧之后,抛弃了青春和美丽,尊严和廉耻,并强制要求特丽莎,要以和她一样的丑陋姿势,不堪地生活。特丽莎甚至连锁上自己浴室门的权力都没有。她对解放的渴望,和对自己权力的坚持,在母亲看来,甚至比她丈夫调戏特丽莎更令人讨厌。在此处,昆德拉以梦境作为隐喻。在特丽莎噩梦的开头——
所有的女人都得唱!她们不仅仅身体一致,一致得卑微下贱;不仅仅身体象没有灵魂的机械装置,彼此呼应共鸣――而且她们在为此狂欢!
对“同一性”的恐怖感,来自于被母亲所剥夺的隐私和自由(还有更深一层的隐喻,指向以同一性为目标的政治邪恶,后文再讲)。她一直希望逃离母亲的世界。可是当她真的离开了母亲,来到托马斯身边时,她并没有摆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她对托马斯情妇的厌恶,并非一般人对待不忠的愤怒,或是对其他女人分享自己男人的爱的妒嫉,而是一直如梦魇般纠缠着她的“同一性”——
吻她们一个样,抚摸她们一个样,对待特丽莎以及她们的身体绝对无所区分。
她排斥的是托马斯对她和对其他情妇的等量齐观。她悲哀地发现,同一性一直在她的生命中继续,母亲的阴影无处不在,她永远也当不了自己的主人。
一直没有隐私空间的特丽莎,在无奈之下只能把自己从内到外地封闭起来。内在部分,她的灵魂隐藏在身体内的底层;外在部分,她一直把裸体当成耻辱的象征(裸体也代表着同一性)。但特丽莎并不会向往死亡,因为死亡代表的是更绝对的同一,死亡会带给她更大的恐惧。剩下的选择,只有反抗。她曾离开托马斯,希望毁掉和他在一起的七年的生活。她也曾和陌生男性出轨,这是她最接近反抗成功的一次尝试。“她兴奋地反抗着自己的意志,并感到兴奋因此而更加强烈。”她被禁锢在体内深处的灵魂破壳而出,注视着背叛灵魂的肉体,她在背叛中,感受到了久违的“轻”。然而,当她做爱结束,去蹲坑大便时,“一种极大的悲伤和孤独征服了她” ,她又感到了裸体的巨大耻辱感。短暂的背叛,带来的短暂的“轻”,被她生命中根深蒂固的“重”,毫不留情地吞噬。
在特丽莎和托马斯之间,重和轻的关系,也正是强与弱的关系。在特丽莎看来,他们的爱,是不对称的畸形建筑。一直以来,仅仅靠着她绝对的忠诚在苦苦支撑。她对托马斯的不忠感到虚弱、无能、晕眩、摇摇欲坠,她希望学会轻松,实际却成了对方的负担。不忠的托马斯,是强大而“轻”的;而她自己,是软弱而“重”的。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托马斯“轻”的表象之下,对她深沉的爱,所导致的“重”的变化,“她总是隐秘地责怪托马斯爱她爱得不够”,其实只是她不够了解他。一直到托马斯生命的最后一刻,特丽莎才意识到,世人对于强弱的常识(强是罪犯,弱是受害者),在她俩的关系中,恰恰相反——
“她的软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强力,变成了一只她怀中的兔子。”
兔子,“意味着丧失所有的力量,意味着比任何人都虚弱。”托马斯的死亡,终于让特丽莎看清了真相,原来她一直都不够了解他。
特丽莎和托马斯人物分析图再一次,昆德拉通过描写强弱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概念的多重性和动态变换的特点。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急着下定论。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文字,感受文学。
下一篇,讲萨宾娜和弗兰茨,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对。
至于“永劫循环”、媚俗的政治等等昆德拉在书中展示的其它重要思想,见后文(本书评共三篇):
文 | 乐之读
写有深度的书评 | 开有思想的书单
“读书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世界,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能通过读书进入其他世界,这是最让我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