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游绍兴:三味书屋
知道百草园的人,一定知道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位于百草园的斜对面,距离很近,步行10分钟足够到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书屋朝西,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查询资料得知,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虽然仍旧不能完全理解,总之明白了这三种味道都是不错的了。书屋里有课桌几张,鲁迅的座位在东北的一个角落里,陈设的硬木书桌就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及周围环境,基本上是当年的面貌。
图片左侧里面就是鲁迅的座位
我原以为如此名人的座位一定是在先生的眼皮底下的。但重读课本,才知道鲁迅其实已经间接告诉了读者他座位的大概位置。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不难想象,如果鲁迅的座位是在先生的跟前,作者还能如此神定气闲地画画吗?不然,先生的一条戒尺,怕不会不常用了。鲁迅不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画画而且画出了不小的成就,竟然都有一大本了,甚至还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在绘画方面,如此年轻即取得丰硕成果并创造了经济效益,作者最终没能成为画家而成为了作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说起先生,课本中白描先生朗读的那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面对三味书屋,面前彷佛看到先生依然站在那里闭目高声朗读,而鲁迅则躲在东北角画画。
很多的评论家都认为作者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列描写,主要是为了对比说明桎梏的封建教育对人性的摧残。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即便现在的我们,年幼的时候又有几人没有被家长不停督促做家庭作业的经历呢;已然为人父母者又有几人不是依然正在督促自己孩子做家庭作业呢;谁又能保证现在的孩子们将来不会同样甚至更加频繁督促他们的孩子做家庭作业呢。
所以对此我一直有两点疑虑:无论我们怎样猛烈地批评过去的科举制度,但是我们又怎能否认通过它也确实为国家为社会选拔出那么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呢,君不见在我们的很多的地方展览馆博物馆故居里,依然可以不时看到引以为豪的地方名人中榜名单;即便是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曾经或许正在被我们的某些社会名流激励抨击,但是名流们又有几人提出过更好更为实用的思路呢。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此我们需要更偏正更全面地来看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描写。
2011年10月07 日
关联文章: 跟着课本游绍兴:《百草园》 跟着课本游绍兴:《沈园》 跟着课本游绍兴:《兰亭》 跟着课本游绍兴:《大禹陵&东湖》 跟着课本游绍兴:《其他》 跟着课本游绍兴:《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