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读《中国教育寻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这两本书是为了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而读的。《中国教育寻变》是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历时四年写下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实录,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自传体的教育反思。
首先谈一下自己的读第一本书时很感性的认识(中了的高晓松的毒,说什么都想先说“观感”)。“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去北京十一学校当一名地理老师。”这就是我在读第一本书的内心真实想法。秉持教育的真谛,还原教育本来的面目,让学校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规划、发展和成长的乐园,同时学校也是老师们创新教学方式、变革课堂和课程的试验田。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不想放假,老师不想回家,校园是乐园,是理想国。
如果你打算看这两本书,我的建议是先看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因为从一个校长的教育思想就可以推知一所学校的样子了。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又被提出来了。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其实很简答,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他相信的是学生的兴趣、潜能大部分在“冰山”下面,处于沉睡状态,需要借用教育的力量去唤醒。
从这本书里就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是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改革家,教育者的使命只是为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正是如此,他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和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规划。
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在李希贵校长二十多年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在我看来,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改革,因为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和冲击力所以能够将以往学校教育中的弊端革新掉,这场教育改革的还做出了许多外国教育界为之惊讶的大胆尝试,李希贵校长的魄力也就在于此。
我想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的核心就是个性化的教育。其中最令人关注两个改革措施就是“课程分层”和“走班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为了“给学生一张幸福的课程表”,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们进行自主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北京十一学校的师资水平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之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进行分层设计,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北京十一学校有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3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学生社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排场似乎是很多大学都比不了的吧),为此,学校还专门制作了《高中学生课程手册》,进行了家长培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选课辅导。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放手”、“松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自主研修”的权利,在学期间设置“小学段”(小学段是期中考试后有两周不上课不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
虽然这场教育改革太令教育工作者热血沸腾,但是啊,还是要多一份清醒和理智。
北京十一学校的变革开始于2010年,2014年教育部介绍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经验,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国教育改革的传奇。恰好,2014这年我参加高考,终于脱离应试的苦海;这四年里,北京十一学校在解放学生的思想,松开应试的镣铐,在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每一个学生快乐而充实,自由呼吸。而无数莘莘学子如我一样无力抵抗应试教育,没日没夜地刷题,还要被逼着戴着镣铐跳舞,对于外界发生的巨变毫不知情。由我个人的经历,我不禁感叹区域教育水平的差距如此之大,不仅仅是物质资金上的差距,更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水平、受教育的机会差距如此之大。
李希贵校长在十一中学进行的改革越来越走向高端的精英教育,有不少人调侃北京十一学校正如李希贵校长之名又“稀”又“贵”。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成果真的可以被其他学校模仿吗?北京十一学习的教学改革在向其他地区其他学校推广的过程中将面临着多大的阻力?对于办学条件很差的地区,他们的教育改革之路将怎么走?
我不免悲观要说,应试制度不止,应试教育就不会消失。对国家而言,我们需要应试制度来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对个人而言,我们需要应试制度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孩子提供一个至少规则公平的竞争。在我看来,当下的教育改革没有触动应试制度的根基,只是在探求在应试制度下学校教育如何才能不舍本逐末,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选拔”和“培养”做出平衡。但是,毕竟教育改革是抱着积极的希冀的,我们都希望教育回归最自然和本真的状态,借用石中英教授的话:“心灵的自由交流和人格之间相互砥砺”,让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幸福。
PS:这段时间为了了解这所学校,了解这所学校发生的教育变革,不仅看了这两本书,还上北京十一学校的官网去看他们学校的建制,在知乎上搜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亲身体会,还有李希贵校长在《开讲啦》上的演讲,又因为前段时间一位教育局局长为应试教育的辩护,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个话题也顺带着了解一番。由此可见,教育这个话题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太宏大、太庞杂又太细微。我深深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视野的短浅,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