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成诗有多难
曹植七步成诗这个故事,从小我们都学过,无不被其临危不乱和才思敏捷打动,但实际上,在七步的时间里,写出一首古体诗并没那么难。
曹植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七步成诗,而是七步之内写成了一首直书心意,又有所影射,也很得体,关键是特别出彩的诗。
怎么说七步成诗不难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七步诗。
历来《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首先看押韵,这两个版本都符合《平水韵》的十四缉,当然《平水韵》是南宋才出现的韵书,而是现存最早的汉语韵书《切韵》,成书于隋朝,而往前朝代写诗的押韵已不可考,但是后出的韵书多半也是参考之前的押韵规则。
押韵对于才子曹植来说太容易了。
再看平仄,平仄有一些规则,其中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什么意思呢?
用李白一句诗来解释: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句中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第二四六的字的平仄必需相互不同。
“煮豆燃豆萁”和“煮豆持作羹”,各自第二、四字均为仄音,在这点上就不符合了。
平仄还有一个规则: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
版本一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出句的“豆”和对句的“在”均为仄音。
版本二中“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竟然是同一个字,当然不符合平仄了。
综上,这首诗如果按格律来看,还是想当不符合的。
但是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的创作上,本来就没有一套成熟的格律规则,举个例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的平仄是: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
两句的二四字都不符合。
所以如若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写所谓的“诗”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今有很多人学着古人的样子写诗填词,乍一看有模有样,字数符合,还能做到看起来的押韵,但懂诗词格律的行家一看,就会看出不少令人啼笑的问题,平仄乱,假押韵,更不用说不对仗、失粘、拗句等专业问题了。
用这些规则去要求一个七步作不出诗就要砍头的人确实有些为难了,曹老在《红楼梦》中也写过:
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词句便是指的格律了。
那曹老说的立意要紧,在这首七步诗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两个版本的七步诗大意差不多。
在七步诗中,曹植用了一个巧妙绝伦的比喻,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曹丕曹植两亲兄弟,而用萁煎豆来比喻哥哥残害弟弟的事实。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亲兄弟,为什么要对我如此苦苦相逼,手足相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矛盾、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不过我觉得呢,可能曹植早就有这样一个比喻藏在心里了。当他在储位之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他已经知道自己将面临的下场,这时他才知道要学会低头。
综上,虽然就文学创作来说这不是一首符合格律或用词精妙的诗,毕竟当时急于求成,在所难免。但是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直白而深刻的寓意,让曹丕也深为所动,饶过了曹植,也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那么问题来了,格律诗词到底有多难?
呵呵,会者不难,难者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