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心田种一颗种子
今天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是《数据收集整理》,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节课里,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体现统计的价值与必要。
纵观本册教材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来看,更想突出的是统计的实用价值,所以,本节课我以解决选择一套冬季校服颜色的问题开始,这一问题的选择有现实意义,因为学生都知道我们有春季、夏季校服,就缺一套冬季校服,而且学校也正好有征订冬季校服的打算,孩子们的统计结果也可以为校方在选择时提供依据。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因它关系到学生自己的利益,所以孩子们在选择时格外认真。要解决“校服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很自然的要选大部分同学最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中颜色中哪些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即需要通过调查(即统计)解决问题,此环节既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收集数据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态度。
“怎样知道全班最喜欢的校服颜色是哪一种?”听到这个问题学生开始献计献策,有的说用站一站的方法,有的说用举手的方法,有的说用投票的方法,最后应同学们的要求,用站一站的方法得到了统计结果。这个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沟通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态度,我觉得老师的示范作用最有说服力,所以在和孩子一起经历收集数据时,我要求自己要严谨,不能有误差,比如,我们班今天请假了一位同学,在整理数据时孩子们发现,总人数比我们班的总人数少了一人,出现这个情况后,我没有急着告知,而是说,数据错误,我们要再来一遍,这时一个学生就询问,是不是我们班有人请假,最后发现确实是有一位同学请假,大家长出一口气说:“幸亏是请假了,要不还要再来一遍,看来统计时要认真呀,不能马虎大意。”
三、较好地渗透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抽样。
一般来说,在进行调查时,要调查的所有对象称为总体,在总体数目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调查所有对象,这就需要进行抽样,即通过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收集这些个体的信息,用来对作为整体的总体进行推断,在本册教材中,没有抽样的概念出来,但作为老师我们要心中有数,要解决这个“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的问题,就是让我们渗透抽样的思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有很好的领会,并总结了很多具体使用的方法,比如先在每个年级里统计上报,最终得到全校的统计结果。也可以选代表,每个年级选一些代表,从而统计出全校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在后来的练习中,某牛奶品牌的市场调查中,学生对抽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课型,我一向很重视,记得史宁松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们在教学中不要光教考试得分的内容,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时代已经到了读图的时代,读懂统计图、表,所表达的内容,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你不能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会吃大亏。所以,作为每一位老师,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人,我们要交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虽然低年级的教学对抽样还不必讲的那么深入,但渗透是一定要做好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下关注生活,关注数据,关注未来的种子,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这棵种子就会生根发芽,伴着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