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深思亲子教育教育

孩子这些难得的瞬间,你是否抓住了?

2017-12-25  本文已影响14人  singerliu

01

前些天,天已经黑了,才去幼儿园接孩子。

回家路上,看到天上弯弯的月亮,孩子突然跟我说,爸爸,我想给你背首诗。

听他这么一说,我有些出乎意料,便说:“好啊!”

他就开始撅着小嘴背起了幼儿园的儿歌,“每一个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

背完后,我给他鼓掌,夸他背得好。

我问他,怎么想起给我背这首诗呢?

他说:“这是我们今天新学的,我看到天空的月亮,就想到了啊。”

我一边听一边想,孩子今天之所以能主动要求背诗,说明他头脑里面已经开始有了触景生情的意识,这样的灵感很难得,如果顺势引导肯定能激发他更大的兴趣。

于是,我说:“爸爸也给你背首诗好不?”

孩子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我背了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两句,“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并给他讲了其中意思。

背完,我又顺势说,要不咱俩比赛背诗,看谁背得多?

孩子说:“好啊,我先来,我要超过爸爸。”

这样,他便一首接一首地背了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我如果当时对孩子的话不在意,或者是简单搪塞几句,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连续背诵了。

其实,处于童年的孩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最善于产生一些奇思异想的事情,会时不时激发一些灵感。

孩子的这些灵感来的突然,去的匆匆,往往一闪即逝

幼儿最好的教育者是他们自己,而父母是他们最好的启蒙老师

身为家长,我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应该细心观察,及时抓住孩子在思考、实验、游玩过程中的一些突发的“闪念”,然后顺势积极引导,因为这些闪念很可能是点燃孩子灵感创意的导火索。

02

现在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可谓比比皆是。

记得有一次周末,朋友约我带孩子一起出来玩。

考虑到周末游乐场那边很难停车,我们便坐公交车过去。

到站后,他跟孩子先下,我们紧随其后。

刚一下车,看到他孩子跑过去准备扶起一辆倒在地上的共享单车,朋友看到赶紧过去帮他,然后,才进游乐场高兴地玩。

我和朋友在路边看孩子玩边聊天。

我便问起刚才他小孩扶单车的事。

朋友说:“之前他见我扶过倒在地上的单车,我便跟他讲,共享单车是为了方便大家的,倒在地上不扶起来,既占地方又容易坏。”

朋友说,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从那以后,每次见到单车倒在地上,他都要跑过去扶起来。

我相信看到那一幕的人,都会真心这对父子点赞。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更多的是说教,“应该这样或者不能那样”,但是我们可曾想过自己做得怎么样?

孩子每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就像我那位朋友,如果没有“自己扶单车的示范”,孩子怎么能有“看到倒地的单车就主动扶起来”的行为。

有人说,有了孩子之后,自己说话做事都格外小心谨慎,就怕哪点没做好,让孩子看到了,会产生不好的示范影响。

确实是这样,我们为了给孩子树好榜样,对自己各方面都严格要求。

当孩子慢慢长大,回过头来,我们便会发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

03

昨天带大宝坐公交车,车载电视里正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有一句歌词是“人间的天堂”。

不知道是不是听了这首歌的原因,坐在我们前面的孩子突然问他妈妈,天堂是什么地方?好不好玩啊?

听到孩子这么问,妈妈立刻便说:“哪有什么天堂,小孩子不懂,别乱说。”

于是,孩子便不再说话,安静地坐在那里,一直到下车。

后来,大宝便问我:“爸爸,为什么刚刚那个哥哥问天堂是哪里,他妈妈不告诉他?”

我便耐心地给他讲了什么是天堂,并且告诉他前面阿姨不告诉那个哥哥的原因。

平心而论,我觉得那个孩子问得很好,反倒是那位妈妈的做法有些欠妥。

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但又十分好奇,很想知道,所以才会问妈妈。

站在孩子角度想,这并没有犯什么错。

倒是这位妈妈,因为觉得孩子问的问题不合常理,不仅不回答,还责怪孩子。

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位妈妈错过了满足孩子好奇求知的好机会。

好奇心是孩子想象和创造的起点,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会问一些在大人看起来很荒唐的问题,而且好奇心常常伴着破坏性行为和危险信号。

其实这很正常,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束缚和顾虑,他们觉得,不懂就可以问

美国儿童认知心理学家文迪·奥斯托洛夫认为,好奇心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具备的,遗憾的是常常在后天遭遇扼杀。

儿童之所以是天生的发明创造者,正是因为无拘无束,特别是思维上没有约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好奇行为,不细心呵护,反而不予理睬甚至冷言相对,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也会使孩子失去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只有不去框限他们,任由其想象的翅膀敲打碰撞灵感,才能使孩子逐步走向创造的世界。

04

有一次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讲起了班里发生的一件事。

他说下午同学A不小心碰了同学B一下,老师就批评了同学A。

然后问我觉得老师做得对不对?

听他这么一问,我突然意识到他已经开始思考问题了。

从他问的语气,我感觉到他认为老师做得不对,但是老师的做法又让他怀疑自己的看法。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老师对还是不对,而是试探性问他怎么认为?

他说:“我觉得不对,因为同学A只是不小心碰了同学B,又不是故意的。”

我又问他:“你当时在场看到了同学A是不小心,但老师是否知道同学A是不小心呢?”

他说:“可能老师没看到吧。”

就这样,我们边走边说,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边引导边鼓励他自己思考,并时不时肯定他。

其实,我关心的不是老师的对与错,而是孩子能问出这个问题

他为什么会这么问?说明他看到这件事后,通过思考分析,作出了判断,而老师的处理结果跟他预想的不一样,他不知道该相信自己还是该相信老师。

这个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

是告诉他要听老师的,还是告诉他别多管闲事?

是引导他进一步分析思考,还是直接给出答案?

我想每一个做法的收效肯定是不同的。

鼓励和肯定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门、通向成功之路的钥匙

很多时候,孩子因为自己对某件事不确定,但是又无处询问,随着疑惑越积越多,便逐渐地开始不自信。

随时随地抓住孩子懵懂思考的初兆,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动脑思考问题,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提问、善思考的习惯。

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曾说: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磨灭他们的天资。

善于发现孩子灵光的闪现,善于捕捉住那一个个精彩瞬间并像孩子一样,兴奋地、热情地对待这些瞬间,孩子会因为你的投入而更加投入

这也是最成功的亲子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