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营都有一样的工作“套路”
众所周知,运营有很多分类: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等,各个类别的技能要求都不一样。但在运营范畴内换过岗位的运营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虽运营事项发生了改变,但上手的速度却非常快。
这让我想起黄有璨老师在《运营之光》中曾提及“像内功心法这种更贴近于底层思维、工作习惯和价值导向的东西,可能也是运营的‘光’之所在”。于是,我把这本书中讲运营通用思维培养的部分又重温了一遍,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了如下总结与分析。
图:运营工作的本质套路一: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可分为三种:目标导向、效率意识、回报后置。目标导向意识是指要时刻带有较强的目标性做事,需以创造高价值推进各个事项。效率意识是与目标导向紧密相关的概念,在效率意识下,所有付出的时间与所做的工作,都是有成本的,所以需要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通过不断思考、判断与执行,找到投入产出比比较优的路径和方法,来达成目标。第三个概念是回报后置,它强调运营人员只需专注于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且相信,当创造的价值足够多时,用户会给予无条件的认可与回报,且这种回报很多时候会超过运营人员的预期。
用图形来归纳知识点,这里我借用了书中讲效率意识的一张图(上面一部分),进行目标导向与回报后置的嵌入,用一张新图(下面一部分)来诠释思维模式的三部分内容。关于目标导向意识,其实效率图中已有“开始”“结束”两个标记作为解读符号,不需加入新元素,而回报后置则可通过在开始与结束中间加入用户元素,并将“开始—用户—结束”路径作为最优路径来表示。
图3:思维模式图(1) 目标导向:有开始,且设定好结束,时刻目标感,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2) 效率意识:在多条由开始通向结束的路径中,通过不断取最优路径,最终达到终点,圆满结束;
(3) 回报后置:事先不考虑回报的去积攒用户的认可,可能在某个时刻以巨大价值反哺你。
以上思维模式,不仅对运营工作适用,对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工作也同样适用。
套路二:工作习惯
关于工作习惯部分,我将原书中的两个例子整合归纳成了一个新案例,并通过四步走流程进行了新的设想案例的实践分析,期待让大家能更清晰的了解知识点的使用原理。
图:工作习惯案例图案例背景:O2O付费课程学习平台,需召集优质老师,吸引优质学生,开展维持一个月主题集训营;
针对案例背景,进行四步走分析法:
第一步:找到核心前提:学生为需求买单,所以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主题集训营的能否满足用户真实、自发的认可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第二步:低成本搭建真实场景。使用H5、视频或文案等形式,公布真实场景下的活动安排,以模拟真实场景;
第三步:引入稀缺价值。在场景验证符合或超过预期的前提下,将召集3-5个优质牛人老师的加入作为破局点。
第四步:完成最终验证。将核心前提的场景验证作为筹码,通过做局,寻找让各方参与者都能获得与自身匹配的价值,使得对事情的开始设想最终得到验证。
套路三:底层工作方法
底层工作方法,书中共提及3点,包括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对用户的深入洞察以及具有让用户能够被打动与被说服的表达力。此处我借用图形化思维,理解如下:
图:底层工作方法思路(1) 初始状态:用户都各有喜好,拥有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运营人员并未融入;
(2) 进阶状态:运营人员需要培养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及时不能全部了解,至少应关注目标用户人群的感兴趣点;同时,运营人员应将尽力与目标用户靠拢,达到某些方面的感同身受是最有利的方法;
(3) 融合状态:当成功完成进阶状态,运营人员便拥有了与新鲜事物与目标用户的共通点,充分利用好三者的共通点进行借力,让目标用户被打动、被说服也之光重要。
套路四:关键运营思维
关键运营思维共分为4部分:流程化思维、精细化思维、杠杆思维以及生态化思维,这里我以一个学习型社群为例,进行全部流程的融入使用:
图:关键运营思维图(1) 流程化思维:将建立学习型社群作为目标,梳理其全流程,再从流程中寻找潜在解决方案,逐步进行目标实现;
(2) 精细化思维: 将各流程的问题拆解成无数细小的执行环节,并对小环节拥有掌控力;
(3) 杠杆化思维:做事要有层次,能够分清楚某件事情的核心点,并以此撬动更多事情和成果发生,比如社群宣传时应该搞定大牛参与宣传,社群建立时应首先服务号种子用户,社群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到位以及管理机制的建立,丰富的活动安排都是关键,而最终进入常规运营阶段时,社群的规范与运营的体系化流程均应完备。做好以上各环节的重点内容,再考虑增加其他更加优质的服务于体验;
(4) 生态化思维:将社群打造成一个可自主良性发展的生态,就像在做一场局,通过层层引导,最终实现群内角色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社群的成长与发展。
以上基本方法论均出处《运营之光》的第二章节,我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入了一些帮助大家理解的图示与案例,期待大家可以运用于更实际的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