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师生息息相通的地方
今天是第七天的共读,回想自己这几天的共读,每次读完第一遍内容时,总是有些地方忍不住勾勾画画。可正真拿起笔梳理自己的收获时,又感觉无处下手不知道怎么表达?每天写一下收获,虽有困难,但是却因为要写,让自己不得不再去第二次、第三次阅读。不得不去参考大家的收获,这和我们第一章“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何其相似。
我们的学生因为被动,需要我们老师去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我们的共读也是这样,当我们每天记录收获时,也是被动的,可是每天早晨的中国教育报杜京虹老师的早安海报,潘老师打卡任务播报,常老师清晨语音分享,就像指引学生前进的引航灯。她们有序的任务布置,学习引导让我们不在迷茫,知道我该从哪个方向入手完成我的学习任务。我们和共读有效的进行了“被动的能动性”应对活动。我们共读者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哈姆雷特,我们在彼此交流学习各自收获与疑惑。中国教育报给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就像我们的教室。教室里我们不是悬在半空的主体。怎么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在我们教室里快乐学习?
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1、学生气息
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这里指出教师能够感觉学生的气息,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相互学习的教室只能从相互尊重差异的教室当中产生出来。尤其小学老师的“常识”框框很顽固。
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
原田老师虽然是一名代课老师,但她勇于打破其他老师“齐步走”的框框。由“蒲公英”学习开始,她善于发现学习资源,能因势力导的让学生查找蒲公英的种类,到家长参与,孩子们种植蒲公英。忘了蒲公英,它却顽强生长。虽然最后蒲公英通通被校长无情拔掉。但是原田老师的故事,被佐藤学教授以故事的形式连缀成日本教室里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回顾第一章教师里风景,佐藤学教授故事里原田老师,那些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的一次次实践,学生、家长、教师息息相通的交往,不正是我们寻找的教室里的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