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婚姻育儿想法

延迟满足训练真的有用吗?

2016-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MsChe
延迟满足训练真的有用吗? “你家孩子自控力不好,对吗?那是因为你没有从小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延迟满足(Delay Gratification)这个词源自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做的“棉花糖实验”(如若想多了解这个实验的详情,可以问度娘哦!)。现今为诸多父母所熟。许多家庭教育的工作者都会在讲课中提及这个话题,并建议父母要在学前就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以便于孩子在未来能够习得良好的自控力,成就美好的人生。

这不,就有许多父母问我这些问题了:

孩子哭了,是不是不能马上去抱啊?

孩子想买玩具,是不是不能马上就给他买啊?

孩子做得好,是不是不该马上就兑现此前答应他的奖励啊?

……

OMG,这是要逼死孩子的节奏吗?难道我们延迟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的满足,我们就能培养出具备自控力的优秀孩子了吗?

不可能!

每个孩子都有潜质

其实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并非仅仅依靠后天培养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讲,“延迟满足”这个因子从小就生根在每个孩子的体内,这是孩子成长规律必然的结果。而那个奇妙的“棉花糖实验”正发现了这个因子,让我们知道孩子在4、5岁时就已经能发展出一定的自控能力,来延迟自己的满足。

那么就有人会质疑了,“为什么我的儿子自控力这么差呢?我觉得就是在他小时候,我都及时满足他的原因。”

其实不然,哪怕我们不刻意给孩子“挖坑”(故意不马上满足他),他在成长历程中依然会经历大量需要他延迟满足的情境,也就是不如他所愿的那些时刻,孩子会自发地尝试去应对这些情况,这是成长交给他的任务。反之,如果我们刻意去延迟,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反而会产生其他不良的影响。比如,因为怕惯着孩子,总是不能及时满足孩子对抱的需要,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比如,因为想要让孩子更努力些,而不及时兑现奖励,导致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等。(延迟满足是孩子自发的行为,是他因为想要获得更好的结果而延迟对当下的满足,而非我们延迟对孩子的满足。)

那么,为什么这个能力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发展成大树,甚至夭折了呢?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呵护好这个因子。当孩子发展出自控能力的雏形时,我们没有给予孩子适合这种能力发展的环境,自控力的发展就被我们人为地破坏了。而这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信任。

1,信任大人(父母老师)

先说个我先生小时候的故事。他小时候有次家庭聚餐,叔叔给各家的小孩都发了一些糖果,其中有他爱吃的,也有些他不那么喜欢吃的。由于被大人们告知,糖果是随机发的,不可以调换,他为了待会儿能够找个地方笃悠悠地、惬意地边吃喜欢的糖边做喜欢的事,因而就没有第一时间把好吃的糖果吃掉。但当他出去玩耍了一阵子再回到放糖果的地方时,却发现那些他爱吃的糖果都不见了,他就向叔叔申诉:“为什么兄弟姐妹们换走了那些好吃的糖果,不是说不能换的吗?”叔叔告诉他:“谁让你不早点吃掉,才被人家换掉了。”

我先生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依然是义愤填膺的样子。虽说这个故事并不能准确地说明延迟满足与信任的关系。但至少反映出这样一个逻辑:孩子能够因为我们承诺的某个远景而延迟满足,因为他天然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们却食言了,所谓的那个远景也就不存在了。如果长期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还不如即可满足,否则结果未知,太不保险”的想法。这不利于孩子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简单的说,一个孩子能够相信延迟满足会有好的结果,那就能够调动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去为更好的结果而努力。

2,信任自己

孩子在成长早期,“信任父母”是信任建立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发展出对自我的信任。一个对自我非常信任的孩子,就容易发展出更好的延迟满足能力。

举个例子,有个初二的孩子面临直升本校,还是考到外校的选择。直升本校,也就意味着可以不用费力为中考日夜奋战,可以即可享受轻松快乐的初中生活。而考到外校,就意味着要再披星戴月奋战一年有余,但却有可能考入比本校更好的学校。

试想,如果这个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并不信任,那就更倾向于选择本校直升,即可就可以获得满足。而能够选择后者的孩子,必然是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才能够延迟满足,愿意再为之努力一段时间,以便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而那些成就优秀的孩子正是因为拥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够一次次延迟满足,控制自己,向自己期望的目标坚持努力。

因此,如果说真的要做到延迟满足训练,与其故意延迟对孩子需求的满足,还不如从维护孩子对我们大人的信任,以及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做起,或许会更有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