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尘

易学大师邵雍(下)

2017-11-24  本文已影响595人  势动九天
邵雍

邵雍师从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之后,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邵雍对天地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有很深的研究,甚至对微小的走、飞行类动物和草本、木本植物的特性也一样了然于胸。

他高深的智慧,被当时世人认为已达到不惑的程度,邵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并因此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但由于他处于隐居状态,所以很少被世人所知。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梅花诗》就是他就宇宙的演变,对应于人世间变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梅花诗》开篇立意高远,直接点出了三界初创,生命的真正来源。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首一句:“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从字面上的意思是:浩荡的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打开。有多少生命来到人间,又有多少生命还能回得去呢?

是告诉世人,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从天上美好的世界,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

之后开始从宋朝,告诉人们历史进程中的纷纷扰扰,让世人明白,历史的一切都是一场安排好的大戏,提醒世人不要因为留恋世间的一切,而忘记初衷不能回去。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是说宋朝是个朝庭软弱无能的朝代,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遣散了打天下的功臣悍将之后,宋朝一直采取对将帅缺乏信任,过多防犯的政策,从而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宋朝从一开始就军力纤弱,建国不久就对北方的胡人政权,称臣纳贡。北方的国土,“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外族所占,故曰:“山河虽好非完璧。”

本来北方金国的女真族是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时,曾经联合北宋,想一同推翻已近末势的辽国。

昏庸的宋徽宗,不听忠臣的规劝,一意要结盟金国,并同意把每年进贡给辽国的贡品转给金国,不相信这定都“黄”龙府的大“金”国才是宋朝真正的“祸胎”。

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的帝、宫妃、亲王、满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后来强大的金国掠为奴隶,使得半壁江山落于金国之手。正所谓 “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到了南宋,皇帝更是昏庸无能,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终日沉浸于声色歌舞之中,而且,整个民风都是颓迷不振,从上到下迷醉在情色欢爱之中,不思奋发图强。

宋词万首,多以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而高昂振奋者很少。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儿上,依山傍湖,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沉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事全非”。

“再见云龙向北飞”一句,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

正当南宋王朝沉湎于醉梦中时,北方的成吉思汗,励精图治,一统蒙古,并迅速扩张着自己的版图,在灭亡了金国之后,大举入侵南宋。

“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宋朝在历经三百馀年后(公元960年至1279年)终于灭亡了。公元1276年,元兵入侵临安,宋恭帝被俘。

“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宋朝最后灭亡时所上演的一幕最悲壮的场面。公元1279年,宋军残部在战败后穷途末路。因不愿被俘,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大将张世杰保护着杨太妃企图逃脱,结果,被一场突来的飓风淹没大海。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原头,就是新朝代的气数来了。

“忽逢甲子又兴元”的“忽”字隐涉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

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公元1264年(甲子年)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后又迁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国。

元朝虽然因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而得以发展。但在忽必烈死后,就马上陷入一片争权夺位的混乱之中了。在经历了从元世祖至元顺帝的十位皇帝后, 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横跨欧亚的短命王朝,就走入了灭亡。

若从公元1279年宋朝最后灭亡算起,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灭,也差不多八十八年,正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

“看尽残花总不言”一句,也影射了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身为平民布衣,曾当过几年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因为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起义军的领袖,并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了。“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就写明了这段历史。

“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太子早亡,将皇位隔代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驻扎在燕京的燕王朱棣,深悉兵法,屡建战功,是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

书生气十足的明惠帝,在谋士的建议下,执意要削藩,罢免燕王等藩王的位子。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在建文元年起兵反抗,被迫发动“靖难之役”。

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燕王能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

“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功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景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所谓“春已非”。

第五节: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中国历来有“北胡南蛮”的说法,所以这里“胡儿骑马走长安”一句是指崛起于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

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夺取天下后,立足未稳,把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出于私利,投靠了满清,并引清兵入关。当时的满清,精干强盛,入关后,势如破竹,一统明末的残局,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就大清帝国,“走长安”其实就是用长安来喻指中国。

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别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地扩展。

另外,自清代开始,与海外开始进行较大规模地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的第一个“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象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十八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洪水”的“洪”字暗示了洪秀全。

满清政府在耗费了巨大的代价元气大伤后,终于侥幸平息了这场运动,但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乍平”),大清帝国就进入了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阶段,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势力不断撅起壮大,好像更大的一波波洪水席卷着全国、遍布各地。终于在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总统,清王朝彻底灭亡。黎元洪的名字也嵌一个“洪”字,所以叫“洪水乍平洪水起”。

“清光宜向汉中看”一句是说,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汉中”,也就是革命起义成功的“武汉”看。

第六节: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清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也就是“汉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公元1911年的秋季,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是中国于1911年的秋季在武汉又重新崛起。

“憔悴黄花总带愁”是指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如“憔悴”的“黄花”,黄花在传统上常被用来指稚嫩的生灵。自从民国建立后,先是袁世凯的复辟窃国,又是张勋的复辟,接着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派系割据,国民政权就如“憔悴黄花”,总是愁事不断,故曰:“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初期,经历了长期封建统治,外族掠夺和军阀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

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刚刚成功,国家正在起步发展中,国民党政权正在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时另一党派的势力也在暗中迅速发展壮大。

“金乌起灭海山头”一句的 “金乌”,是古时候对太阳的别称,此处指自称太阳之国的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战中兴起、入侵中国与最终战败投降的命运。

第七节: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经历了国共内战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了各自对立分治的局面,所谓 “云雾苍茫各一天”,两党各自统辖一片天地。

下面的三句,是指大陆所经历的一些动荡不安的局面。

“可怜西北起烽烟”似指平定新疆叛乱和西藏独立运动。

“东来暴客西来盗”指五十年代初中国和美国在位于中国东方的朝鲜所爆发朝鲜战争,以及后来,六十年代初在西边的印度悍然越过麦克马红线,疯狂盗取中国的领土,从而爆发中印边界之战。在北方,苏俄自五十年代与中共反目起,一直威胁中国,双方曾经爆发珍宝岛之战,各自陈重兵于边界达数十年之久。

所谓“还有胡儿在眼前”。按照“北胡南蛮”的说法,此时的“胡儿”是指苏俄无疑了。

第八节: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大意是世界局势历来像一盘棋一样,这里是指冷战时期共产国际和西方自由民主体系的对峙。九年代以后东欧巨变,苏共解体,已经是残局一盘了,对“共济和衷”来讲可谓是一大劫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前苏联的版图宛如一只奔跑的豹子。豹死,也就是苏联瓦解后,只留下了形式被俄国所继承。

“最佳秋色在长安”长安泛指中原,但秋色再佳,毕竟也已是秋天,美景无法长久。

第九节: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火龙蛰起燕门秋”中的“火龙”,即是指红色恶龙;“蛰起”,就是被从冬眠中被惊醒;“燕门”指首都某门;“秋”有秋杀的意思,八十年代末某事件。

“原壁应难赵氏收”中的“原壁”,泛指拥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的中国;“应难”是说遭到了这一劫难;“赵氏收”指姓赵的首领,暗合赵紫阳下台。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中的“奇花”说的是一种与众不同非常奇特的花。“连宵风雨不须愁”是说逆境不会长久,光明必将到来。

第十节: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的题目即来自这里,所以叫《梅花诗》。经过严冬考验后的人像梅花一样,遍及世界各地,如凛傲霜雪的朵朵梅花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天地回春。

“欲将剥复问前因”的“剥”、“复”为易经中的两卦,所谓剥极必复,也叫物极必反,有前因必有后果。“欲将剥复问前因”也就是说,敢问这历史的跌宕往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寰中自有承平日”是说这茫茫寰宇终究会进入一个大同承平的时代。

“四海为家孰主宾”是说这部历史大戏的主角是位以四海为家的人物。

从诗中的时间看,最后的预言直指当下,我们正处在这场历史大戏的落幕时候。

再次回看首句,就是告诉人们,世人都是来自天上的客,不要在红尘中迷失善良的本性,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往期回顾:
易学大师邵雍(上)
易学大师邵雍(中)

专题推荐:出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